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后赤壁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后赤壁赋赏析)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后赤壁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后赤壁赋赏析),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95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8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古文欣赏-《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文/苏轼(宋代)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本篇图文由那时天蓝根据有关网络材料编写,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初冬时节,最适合阅读《后赤壁赋》这篇旷世经典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赏析】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此文第一段,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


光明空阔一瞬间:金圣叹评点《后赤壁赋》鉴赏批注



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的了悟;后赋,是承受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本不应作文字观,而文字特妙。(也人:金氏总评,一是内容、境界上与前赋的相关性;一是本文的形式、文句之美。按金氏说法,“前赋”是苏轼对享美主义生活的理论思考,“后赋”是对“前赋”享美主义理论的生活实践)




是岁(明承上文)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写不必定游赤壁。)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写不必定约某客。)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赋十月)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赋望。)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赋自本欲归,客亦偶从。)(也人:本段金氏批“写”与“赋”,其意义相同,所批皆指向语片渲染的氛围、主题。其中两处“不必”指行走氛围的自由、随意,“十月”“望”指描写主题,“赋自本欲归,客亦偶从”是前面的归纳、总结。但是,金氏没有批出十月、望日等的气候氛围)




已而叹曰:(“已而”妙。何必定尔,何必定不尔?)(也人:金氏认为“已尔”承续了上文的自由随性之意境)“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一片光明空阔。)(也人:金氏此处批月夜的时空之美)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此鱼,须知出于“无尽藏”中。如不悟,便为负此二赋。)(也人:金氏批此处的“鱼”与上文的“月”,皆是渲染“前赋“中的“无尽藏”)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此洒,又出“无尽藏”中。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也人:按金氏之意,风、月、鱼、酒,皆为“前赋”的“无尽藏”,但余以为金氏理解值得商榷,‬苏轼本义,唯风、月才是取用不竭的“无尽藏”,鱼(肉)与酒只是赏风、月的辅助性条件,不能与风、月本身并列为“无尽藏”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赤壁亦在“无尽藏”中,故得复游也。)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赋赤壁。人间世,大抵如此。)(也人:金氏批赤壁也是“无尽藏”。把赤壁与风月并列,相较于酒鱼与风月并列,不算离谱。“大抵如此”乃评其写的“真”)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赋自。先生于人间世,大抵如此)(也人:金氏批所写主题是“自”(我)及写得真实)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人间世,时时如此。)(也人:金氏批其真实)金氏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先生亦不能不知难而退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赋人人大自在处。)(也人:金氏批自由的时空、意境)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明明是鹤。赋鹤乎?自赋乎?必有悟者。)(也人:金氏批此处是写鹤,但也似写苏轼自己。余以为,所谓写自己,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或许当是:以鹤渲染、映衬人的“大自在”状态)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明明是道士。赋道士乎?自赋乎?)(也人:金氏所批意指道士形象,不过是苏轼心灵幻像、人格映射,所以也可称在自在、自由精神上互为映衬、渲染)“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然则道士化鹤耶?鹤化道士耶?鹤与道士则必有分矣,此之谓“无尽藏”也。)(也人:金氏所批意指鹤-道-苏轼,在自由逍遥精神上是无分别的。但这也称为“无尽藏”是可疑的,人也与风月一样了,谁又来取之用之欣之赏之?)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酒,并无客,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也人:金氏所批光明空阔、无,即以“空”“无”描绘人的无挂无念自由自在的美感状态、美之境界。但这种状态也是瞬间之时,亦如“开户”之时、睡梦之中)


宋孝宗赵昚《后赤壁赋》

2022-07-09






















释文:


后赤壁赋




#书法欣赏#​


苏轼的《前赤壁赋》赏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环览四周,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孙权大破曹军于此,又念及此时自身,不能自己。遂由此心,执笔留宝,以待后人相寻。



《前赤壁赋》,卷纵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鉴赏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苏轼一生起伏跌荡,数起数落。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浪的洗礼,才有充满激情的各式诗文及书法,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这种情感随着人生波动而形成的变动,不仅通过他的诗文反映出来,也通过他的书法体现了出来。又只有通过这些经历,才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上,才写得如此大气豪放,感悟良深;体现在书法上,才能如此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


正如苏子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许只有经历过才懂,不管人生起伏,无论离合悲欢,只有青山绿水与天地自然,于情于意都是不离不弃。恰似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可从中看到庄子“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影子。这是大自然恩赐的宝藏,也是东坡得之记之并传之的宝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环览四周,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孙权大破曹军于此,又念及此时自身,不能自己。遂由此心,执笔留宝,以待后人相寻。



《前赤壁赋》,卷纵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鉴赏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苏轼一生起伏跌荡,数起数落。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浪的洗礼,才有充满激情的各式诗文及书法,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这种情感随着人生波动而形成的变动,不仅通过他的诗文反映出来,也通过他的书法体现了出来。又只有通过这些经历,才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上,才写得如此大气豪放,感悟良深;体现在书法上,才能如此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


正如苏子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许只有经历过才懂,不管人生起伏,无论离合悲欢,只有青山绿水与天地自然,于情于意都是不离不弃。恰似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可从中看到庄子“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影子。这是大自然恩赐的宝藏,也是东坡得之记之并传之的宝藏。


:


【本文标题和网址】后赤壁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后赤壁赋赏析)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632.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1日 星期日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