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情感(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情感以及意思)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情感(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情感以及意思),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45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4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课文释义与教法

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

古代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意蕴,它不仅蕴含着作家自身的生命经历,而且蕴含着整个民族的普遍认识心态。


因此,必须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扩大自己的文化眼界,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因此,对古诗的研究,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逐步的、深入的认识。


被纳入高中课本的经典诗词,所用的意象均为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便于学生对特定的意境对象有较深的了解。


“意”和“象”是相辅相成的,作家所说的自然景色,包含着诗人的感情,让同学们从这些事物中感受到作家的感情,这就省去了诗词中跳跃的文字和经过艺术处理后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感受到诗人的特殊感情,从而减少了学习的难度。


所以,要想让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就必须要有与之对应的方式,因为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包含在了独一无二的意境之中,所以要对诗歌的含义进行解读,并对其中的意境进行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对意境的深刻理解是古代诗歌欣赏的一个重点,意境是阐释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文章以《天净沙·秋思》为个案,从形象阐释的视角,对该诗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和阐释。


一.《天净沙·秋思》的思想要旨探析

本文从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深层的思想主题,通过诗歌所表现出的忧伤与欢乐的感情,通过一个个意象的组合,可以理解诗歌所营造的忧伤气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碎的抒发。


(一)喜忧参半


从古至今,秋天和悲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玉在《九辩》中说:悲伤,秋天是一种气氛,它是一种凄凉的气氛,它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它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


这是一种悲哀的秋风。所谓的“悲秋”,就是指外面世界的兴亡,大自然的变迁,在秋季,一切都显得萧索的时候,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逝者如斯”的感慨。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来自于《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诗歌,它从题干出发,指出了“秋”字在诗歌创作中所起的,并指出了“秋”字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春”字。马致远在《小令》中选择了许多独特的秋天形象,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秋天暮景,以抒发一种心碎心碎的哀伤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三个画面的结合,让这首诗少了几分凄美,多了几分活泼,也多了几分活泼。接下来的“古道西风瘦马”,和第一句一样,选择了客观事物,用对应的形容词来强调它所蕴含的感情特征,都是冷色调。所以,冷色调与暖色点互相交织,与情绪的颜色相呼应,构成了从悲哀到乐情,再到悲哀的转变,构成了起伏交织。


在开头的部分,他交代了诗人进行秋思的理由,因为受到了现实的影响,所以他会触景生情,想起自己记忆中的故乡,脑海中会出现一些温馨的场景,这就是他的思乡之情。


但是,这些场景会迅速被他的思乡情绪给拉回现实。但是,与之前所展现的真实事物相比,“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中,它的悲伤层次会变得越来越深。


“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幽暗、阴沉的感觉,而“古道西风瘦马”则更具有一种苍凉、凄清的感觉。


这种悲伤层次的深化,跟前一句中“小桥流水人家”所展现出来的人间烟火的温暖感有关,所以,在这种美丽的幻想的一瞬间幻灭之后,产生的哀愁会变得更加深刻。


“夕阳”在此刻点出了暮色苍茫,“断肠人”在此刻点出了作家此刻的境遇,而“在天涯”则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伤,这些忧伤轮回,却蕴涵着诗人的无力感。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在这种情绪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


在悲与乐的互相轮回之中,最终以一个“断肠之人”来结束整篇文章。如此充满田园风情的温馨景象,与诗人自身的情绪特征形成对比,更是进一步地强化了这种悲怆之感。


(二)形象的列举和文字的空白


抒情诗的语言简洁而又含蓄,用较短的篇幅来表达较深的情感,给了较多的解释的余地,让这首诗显得更为深邃,对意境进行了列举,根据意境特点的统一性来感受到了诗歌的整体气氛,让读者对事物进行了合理的搭配,用想象力和联想的方法来还原文字,并将其补全。


在《小令》中,作家采用图像并列的方式,形成各种图景,没有用动词等衔接词语,仅仅把图景中的事物放在一起,至于如何安排,却没有讲清楚,“昏鸦”究竟是围绕着“枯藤”盘旋,还是附着在“老树”上,“人家”门口的“小桥”、“流水”,看起来温馨多了。


或许,这些“人家”也只是一间废弃的旧屋,一匹“瘦马”在“古道”上奔驰,更像是一名旅行者在驾驭着它。


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地提到那些形象的连结,而是给小令留出了一些空间,让读者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管整个小令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是却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在结构上,它的开始和结束,感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深。


(三)对“断肠”情感的诠释


他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因为他用“断肠人”这个词来衬托他所创造的场景,衬托出秋天的萧索和荒芜。


“断肠人”们的哀伤程度各有不同,这与他们所处的年代有关,比如身在异域,饱受磨难,在元代,异域入主中原,蒙古族一统天下,对他们采取了严酷的统治,让马致远无法发挥自己的雄心壮志,颠沛流离,一贫如洗,于是,他在游历之中,将压抑的情绪宣泄了出去;


有的描写了一个人在异乡,对自己的家人的想念,有的描写了一个让人怀念的场景,有的描写了一个温暖的场景,激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渴望,“瘦马”描写了一个人在路上,但是他的目的地并不是自己的故乡,这使他感到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一种无助的感觉。


一种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悲伤,漂浮在“天涯”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宿,只有前进,才能找到出口,才能完成生命中的目标,所以,“天涯”上的茫然,就是对未来的茫然。还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二.关于《天净沙·秋思》的几点思考

对《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思想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它的形象进行了结合,感受到了它的悲伤和欢乐,通过对它的列举,感受到了它的悲伤气氛,并对它的多种情绪特征进行了剖析。


对诗人深层感情的领悟,通过形象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词的内容,本文就《天净沙·秋思》中的形象感情特征和多种含义的关系,通过形象的表达来感受忧伤的气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形象的基本特点,以直觉感受其感情的基调


意境蕴涵着作家浓浓的感情,所以,掌握诗歌意境的特点,就可以对诗歌意境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对诗歌意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诗歌中形象的描写,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诗歌的感情色彩。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枯藤老树暮鸟”、“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在意境上都有相似之处,并通过对应的形容词来衬托意境,而意境上则是充满了沧桑和忧伤,从而体现了作家的颓废和沮丧。


(二)累积多种形象义,以全面掌握诗歌的意境


同样一个形象,在不同的诗人手中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当它们与其它形象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情绪,这些都是由于受到了


比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就是用来描写一个人在旅途中的寂寞和落寞来形容一个人在旅途中的落寞和“昏鸦”两个字,既说明了时间,又因为落日中的落日是一天中最晚的时刻,所以充满了一种悲伤和悲伤的气氛,使诗人在旅途中的寂寞和悲伤变得更强烈了


而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一首诗,叫做“长河落日圆”,“落日”指的是傍晚,也就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夕阳与长河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浩瀚的画面,而在这浩瀚而又和谐的画面中,也渐渐的融合在了一起,最终消失不见。在表达自己的悲哀之余,也表达了对国家和国家的深切感慨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千里落日,大江东去”,万里落日,词人站在高处,遥望远方,只觉得一片凄凉凄凉的秋天,一股悲伤的感觉涌上心头,再加上当时正是夕阳西下,天色昏暗,这样的昏暗景象,自然而然地就会被赋予一种主观臆断的味道,带着一种国家灭亡的悲伤,来看待面前的景色。


《渔家傲·秋思》中,“千山万水,夕阳西下,孤城不远。”描绘了一幅辽阔无垠的暮色,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在这些思念故土的士兵眼里,塞外的风景已经没有了那种开阔的气魄和欢乐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战争的连绵不绝,归途的久远,以及内忧外患的复杂矛盾。


在对“落日”这个形象的描写中,尽管都是利用夕阳的颜色去表现萧瑟的气氛,但在表现的层次上却有细微的差别,有孤独,有颓废,有苍凉,有萧瑟,有孤单,有颓败,有萧索,有孤寂,有忧伤,有寂寞,等等,这都要与特定的环境相联系进行剖析,同时也反映了


选择了在不同的古代诗歌中,与秋天相关的相似的形象来进行比较,这就打破了在单一的教学中,对意境的隔离解读,使我们能够整体地认识到同一个形象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差异化的情绪和内涵,从而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在不同的意象组合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意境,从而更好地把握了意境,从而体会到了诗歌中的深刻感情。


(三)畅想诗歌的境界,体味诗歌的艺术紧张


通过某种特定的排列组合,可以让这些意象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指导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行一定的想象,用绘画或者语言描述的方法,去体会在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画面。


比如从王维那里学来的《使至塞上》中,这首词的颈联就是“长河中的孤烟斜,落日圆融”,其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三个词的结合,形成了一幅辽阔的边疆戈壁,意境宏大,气势恢宏。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采用了“意象列举”的方法,展现了多个场景,由这些场景构成了一个意境,整体气氛有一种哀伤的感觉,从而让同学们在联想中体会到这首诗的意境之美。


《天净沙·秋思》所提到的这些形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东西,并不会对同学们的创作带来太多的难度,而这些形象的排列和搭配,又可以让同学们有很大的想象力。


而且,这些形象的色彩都很统一,更容易感受到那种悲伤的情绪,从而构成了一副画作,一副暮色苍茫的古道,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更加孤独凄清,而这样一种悲伤的情绪,只有用想象力和联想,才能引起


结语

通过对《天净沙·秋思》中意境的剖析,对其含义的认识,以及从意境的视角对意境的解读,从而对意境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有助于老师的讲授,也有助于同学们对诗词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试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形象


2.培养语言思考能力


3.以思考为中心的智能论


4.兼论教学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看题目,析词语


(1)看题目


跟现在的作文题一样,很多诗词题目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一个“送”字就表明了惜别之情。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就表现了对春雨及时到来的喜悦之情。


(2)析词语


有一些诗词中关键词语直接表明了


二、借典故,联背景


(1)典故


古代文学中有一些常见典故,我们要有所了解借鉴。如“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后王绩在《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的就是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2)联背景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


三、明意象,辨题材


(1)明意象


意象就是诗文中描绘的带有


看下面意象几个分类总结图:


还有一个行为类:


(2)辨题材


我们常把古诗词按题材分类,相同题材表达的感情基调基本相同,可以快速把握




最后总结一下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下篇,会讲一下如何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敬请关注!

古诗词赏析:思乡情《天净沙·秋思》

古诗词赏析:思乡情 《天净沙·秋思

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就是思念家乡亲人, 睹物思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思乡的古诗词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遇到!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天净沙·秋思》: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文/点点文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人马致远的 一首散曲。马致远,号东篱,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作有《汉宫秋》等十五种杂剧,同时他也是创作散曲的行家里手。《天净沙·秋思》就是他所写散曲中最为经典的一首代表作。


《天净沙·秋思》虽是一首散曲,却流露出了浓浓的诗意,一直以来深受好评。元代文学家周德清称赞它为“秋思之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传世佳作的魅力。


(一)


历史发展到元代,在文坛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比如文赋与诗词,通常将这些视为雅文学,它们是表情达意的媒介;而散曲则是俗文学,它们只是戏文,只能提供给戏子们表演或给人祝寿取乐之用,难登大雅之堂。


这样一来,散曲就受到老文体的压制。


可是,曲子毕竟得到了大众的欢迎。因此,愿意写曲子的文人也就越来越多,曲子也就渐渐地开始雅化,要去跟诗词抢地盘了。


于是乎,文人们开始尝试着像写诗词那样用曲子来表情达意。


因此,元代的散曲也就附带上了文人的高雅情调。另一方面,元曲毕竟还是有一个俗乐的身份存在,所以它并没有失去通俗与歌唱的这个艺术特色。


元曲:雅俗共赏


故,元代的散曲本质上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展现出了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


(二)


天净沙,是曲牌,规定作品的格式,秋思才是题目,规定作品的内容。曲牌标志着俗乐的血统,题目则透露出文人诗的神韵。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其实已经脱离了音乐的这个背景,它直接展示给人的是文字本身的节奏,它不带衬字(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遵循天净沙(完全由六言句或四言句组成的)这个曲牌最基本的格式,每句的字数都是偶数。


而在中国古代诗词里,每句的字数大多是奇数,五言句和七言句是主流。通常我们读诗,都是两个字两个字地念,如果是五言句或者七言句,读到最后的时候,总要歇上半口气,节奏上就带有一种舒缓的美。比如五言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七言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种美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所追求的。


六言句或四言句读到最后没有那半口气可以歇一下,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完满的美,但不太舒缓,有时会显得很紧凑,这种的句式更多地用于骈文,俗乐。


《天净沙》这个曲牌,专门用四言和六言,体现了俗乐的特点。而脱离了音乐的天净沙,看起来几乎就是一首句句押韵的六言绝句,读起来有一种俗的味道。


(三)


这首天净沙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名词多,动词少。


全篇只有“西下”和“在”,这两个可以算是动作的词,但它们的意思本质上都是很虚的,它们突出的仍然是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三个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而曲的前三句,总共才十八个字,却连用了九个名词,三个一组,排列在一起,一个动词都没出现。


这种只用名词,不用动词的句法叫作“名词句”,是汉语诗歌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句法。


从俗到雅,再到雅俗共赏,这是“曲”这种文学体裁诞生和发展所经历的一个转变,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更是将这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这首几乎句句押韵的小令,将一幅苍凉孤寂的天涯行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言简意丰且句法别致,是为“秋思之祖”。


那么,诗人在这首曲中描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与物呢?


我们先来看,“秋思”这个题目,本来是文人诗的一个标准题目,“春女思,秋士悲”,为秋日的凄凉而感伤,这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专利。要懂得欣赏山水风光,懂得从季节的变迁中感受到忧伤,这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体会不出来的。


马致远用这个作为题目,是因为他对秋日风物的敏感,深层的忧思,使得这首散曲平添了几分雅致。


1)枯藤老树昏鸦


仿佛是泼墨写意,为我们涂抹出一片旅途黄昏的景致。枯藤老树饱经风霜,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迟暮,也暗示着秋天,这一年之中温暖季节的迟暮;乌鸦曾经被当作日神的象征,所以在诗歌中常常与日光联系在一起,黄昏时分的乌鸦,带着昏暗的日光,暗示这一天的结束,而乌鸦也令人联想到生命的结束。


在荒凉的郊外,一颗老树伫立着,干枯的树藤缠绕在它身上,几只乌鸦被这落日的余晖落在上面。它们不知道,正有一位游子从它们身边经过,用诗人的眼睛打量着它们。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这一句,只有粗大的景物,而人则是被极端地淡化了,只有客观事物被静静地呈现出来。但尽管如此,只要我们仔细体会的话,不难发现,这幅图景并非纯粹的无人之境,更不是无意义的物象堆砌。


诗人将从眼中看到的藤,树,乌鸦这三种物象叠印到一起,投射着旅人寂寥甚至绝望的目光,这不禁生出了些冷漠的色彩;而昏鸦在寂寥与绝望之外,这又折射出黄昏的光影,暗示着旅人此时的疲惫。


枯藤,老树,昏鸦无处不传达出他那凄凉悲苦的情绪,这让我们隐约联想到


2)小桥流水人家



一座朴素得有些寒酸的小桥,横跨在汩汩的流水上,通向一户正在升起炊烟的人家。但是这样的温暖却并不属于行走在荒原上的游子,因为这里不是他的故乡;这温馨的人家更并不是他心中思念的家园。


行走于枯藤老树昏鸦之间的游子,为什么会突然注意到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呢?此时此刻,这个异乡客,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呢?


他是想到了故乡,想到了母亲或者妻子可能也在这样一个黄昏里宁静而寂寞地生活,还是仅仅因为累到麻木想赶到天黑之前找个人家住下来?


在这个画面里,开始隐隐地显现出人的心情了。


《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自古逢秋悲寂寥,萧瑟清冷的秋天,总是让人心生悲凉,马致远更是将这种情感与秋天的物象结合得自然天成,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三者罗列而出,一层次渲染着环境的凄凉和


接下来,


3)古道西风瘦马


这句像是剪影,游子的形象开始在画面中出现了,尽管它不是正面的特写。“古树风吹马,虚廊日照旗”,晚唐诗人昏暗诡异的意象再一次悄无声息地化入了马致远的散曲中。


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毕竟是异乡的风景,况且被枯藤老树昏鸦粗暴地隔绝在身外。属于游子的只有一条承载着古往今来那些商人士子梦想和失意的古道,还有一匹瘦削而疲惫不堪的老马,而马上的游子没有看到的是他自己的身影也和这匹老马一样瘦削而疲惫。


《天净沙·秋思》


唐人在诗中运用名词句的手法,已经是极为熟练了。而马致远写的这首元曲,也很好地借鉴了唐诗中的名词句技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他连用三个名词句,排列了九个名词,凭借元曲在形式上的优势,轻松地就打败几位唐代诗人的表现,也即是打破了几位唐代诗人的记录。


他既不用描述这九件景物的具体样子,也不用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只要告诉我们这九样东西同时存在着,这就足以传达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名词句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马致远的这种罗列名词的做法,无疑引起了普通群众的兴趣。在我们看来,能把九样景物高度凝练地写在一起,不用一个动词,还能组成一幅自然的画面,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技巧,再配上六言句和密集的韵脚,朗朗上口,好读好记。无论是读还是唱,这都有一定的娱乐性。


名词句的使用,充分发挥了元曲雅俗共赏的优势,吸收了唐诗的精华,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这就是这首散曲能被传颂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句,主人公的形象终于出现了,画面变成了一个近景的特写。


前面的九个意象,每一个都折射出了夕阳的光影,然而到这里才真正将夕阳点出来;每一个都在投射着游子的情绪,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断肠人在天涯。


这就是


夕阳下,古树间,人家外,一个孤独的游子,倚一匹瘦马,漫天西风,无言地行走于秋日的古原之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是这首散曲的主角,也是断肠”两个字,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断肠人仍旧只是一个物象,只不过是加了一个很悲凉的限定,而更多的故事则只是交给了读者去猜想了。


也许他承受着报国无门的痛苦,也许他刚刚经历了与至亲至爱的生离死别,又或者他早已参透了自己孤独苍凉的命运。


其实,只要是在这个秋天的黄昏,这个断肠人出现在天涯,出现在这一片秋景中,就足以传达一切了。自然而然地想到悲秋这一特有的情绪。


(四)


《天净沙·秋思》通篇泛着昏黄的色调,像是落日的余晖,像是深秋的树叶,更像是陈年画卷的颜色,在这幅陈年的画卷之上,没有题记,只有物象的陈列,基于中国诗学的沉厚积淀,读者和游子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没有动词的诗作,如同一部没有台词的电影,像默片一样,默默地传达着秋日特有的成熟、静穆之美。


所以,这首散曲通俗有趣,在意境上,又绝不缺乏文人之品位。



参考资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只有28字、12个意象,就勾勒出秋天神韵

本文乃“语文数学英语”独家原创,图片


中国的文人总是和秋天有个约会。汉武帝刘彻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他看到了秋天风云变化的姿态;曹丕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二首》),他看到了秋天的萧瑟肃整;


秋天


李白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他看到了缠绵无尽的秋思;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他看到了和秋天一样将要凋零的结局;苏轼有“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他在秋天看到了一个通明澄澈的世界。


同样一个秋天,竟然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情态。其实,任何一个人总能在秋天的日子里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风景。它的凉意让你内心清醒,它的萧瑟让你脱去铅华,它的旷远让你思绪飘飞。马致远也有一个秋天。他的秋天只有二十八个字、十二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他就用这十二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秋天的图画。他在作这首散曲时,好像一个惜墨如金的画家,在宣纸上略不经意地涂抹,草草几笔勾勒出了秋天的神韵。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它们是秋的知己。枝头上,昏鸦点点,羽毛哆嗦,却偏偏要与老树为伴,几声啼叫过后,没有任何声音和它呼应,老树没有醒来,这个秋天如死了一般。唯一有生气的就是那条小河,缓缓流过。一条石板横躺在上面就算小桥,小桥旁边是一户围有院墙的人家。这户人家里是否有满院子通红的辣椒和晒了一地如阳光的苞米呢?他们是在屋里细数着秋天的收成,还是在静等着远方的游子呢?不得而知,院门紧闭,只等一个人缓缓地推开。


在远处的古道上,有一个骑着瘦马前行的人儿,迎着西风,寒衣单薄,身体随着马蹄颠簸。他手握缰绳,面无表情,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好像骑着这匹马儿穿过了好几个世纪。这是他的故乡吗?他是那个农家小院里迟迟归来的游子吗?他空空的行囊里是否装满了辛酸的故事?当他路过那个小院时,疲惫的马蹄声依然没有停下,穿过小桥,从天涯归来又去向天涯,没有一丝留恋。他是否习惯了漂泊,连自己的家门都错过了呢?


你不用担心,他或许会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诗句告诉你:“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我是过客。”(郑愁予《错误》)秋天的傍晚格外浩渺,不知道他是否能走出这幅秋的图画?那匹马儿逐渐消失在夕阳里,只留下一道长长的影子,像一个大大的省略号,省略了许多故事。


《天净沙·秋思》简到极处,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正是因为它的简洁,给我们的情感留足了空间。马致远把国画艺术留白的手法用到了散曲中,任由你的理解去搭配秋天的意象,任由你的体验展开秋天的联想,任由你的经历加入你和秋天的故事。从这点上说,散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顽强地恪守着中国文学的传统,遵循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华文明在元朝一度跌入低谷,但未曾中断,绵延至今。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审美的惯性和永恒的乡愁一直都在延续。


参考资料


《天净沙·秋思》


本文乃“语文数学英语”独家原创,图片


中国的文人总是和秋天有个约会。汉武帝刘彻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他看到了秋天风云变化的姿态;曹丕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二首》),他看到了秋天的萧瑟肃整;


秋天


李白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他看到了缠绵无尽的秋思;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他看到了和秋天一样将要凋零的结局;苏轼有“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他在秋天看到了一个通明澄澈的世界。


同样一个秋天,竟然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情态。其实,任何一个人总能在秋天的日子里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风景。它的凉意让你内心清醒,它的萧瑟让你脱去铅华,它的旷远让你思绪飘飞。马致远也有一个秋天。他的秋天只有二十八个字、十二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他就用这十二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秋天的图画。他在作这首散曲时,好像一个惜墨如金的画家,在宣纸上略不经意地涂抹,草草几笔勾勒出了秋天的神韵。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它们是秋的知己。枝头上,昏鸦点点,羽毛哆嗦,却偏偏要与老树为伴,几声啼叫过后,没有任何声音和它呼应,老树没有醒来,这个秋天如死了一般。唯一有生气的就是那条小河,缓缓流过。一条石板横躺在上面就算小桥,小桥旁边是一户围有院墙的人家。这户人家里是否有满院子通红的辣椒和晒了一地如阳光的苞米呢?他们是在屋里细数着秋天的收成,还是在静等着远方的游子呢?不得而知,院门紧闭,只等一个人缓缓地推开。


在远处的古道上,有一个骑着瘦马前行的人儿,迎着西风,寒衣单薄,身体随着马蹄颠簸。他手握缰绳,面无表情,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好像骑着这匹马儿穿过了好几个世纪。这是他的故乡吗?他是那个农家小院里迟迟归来的游子吗?他空空的行囊里是否装满了辛酸的故事?当他路过那个小院时,疲惫的马蹄声依然没有停下,穿过小桥,从天涯归来又去向天涯,没有一丝留恋。他是否习惯了漂泊,连自己的家门都错过了呢?


你不用担心,他或许会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诗句告诉你:“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我是过客。”(郑愁予《错误》)秋天的傍晚格外浩渺,不知道他是否能走出这幅秋的图画?那匹马儿逐渐消失在夕阳里,只留下一道长长的影子,像一个大大的省略号,省略了许多故事。


《天净沙·秋思》简到极处,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正是因为它的简洁,给我们的情感留足了空间。马致远把国画艺术留白的手法用到了散曲中,任由你的理解去搭配秋天的意象,任由你的体验展开秋天的联想,任由你的经历加入你和秋天的故事。从这点上说,散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顽强地恪守着中国文学的传统,遵循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华文明在元朝一度跌入低谷,但未曾中断,绵延至今。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审美的惯性和永恒的乡愁一直都在延续。


参考资料


《天净沙·秋思》


:


【本文标题和网址】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情感(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情感以及意思)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659.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1日 星期日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