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拟行路难其四情感赏析)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拟行路难其四情感赏析),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53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2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及备考集锦

拟行路难 • 其四


南北朝•宋朝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来自古典诗词悦读


00:00


00:33


【词句注释】


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白话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作品赏析】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开首“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诗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 鲍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1.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2.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


答: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


答:



4.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


答:表面上,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在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一样,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不必“行叹复坐愁”。实际上,在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既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那么人的贵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诗人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



5.前四句


答:“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6.诗歌开头四句表达了


答:



7.


答: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



8.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中,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郁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E.


答案:A C。解析:A.不是“借代”,是“比喻”;C.“一直在正面诉说”错。



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C



10.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D


落纸写旧诗(84)---「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

落纸写旧诗(84)---【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


拟行路难 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析赏】


文/王亚飞


水倾倒自空中,落雨白茫茫。泥泞在土地上,汇聚一条溪流又一条溪流,依山川走势,或往南奔腾,或往东奔流。


人的命运呢?也能随波逐流,日日夜夜奔腾不息吗?


却蹙眉愁苦什么?却长声叹息什么?是埋怨命运的不公吗?是失望人生的际遇吗?


而谁又能一帆风顺到东海?谁又能青云直上到云端?


哪一个不是坎坷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劈荆斩棘,以血肉之躯趟出来一条条通天的大道。无数次跌倒了,无数次爬起来,血肉模糊。


但他们不落泪悲伤,坚强坚定不屈服颠倒了梦想的命运。


那么我呢?心甘情愿一辈子碌碌无为吗?


庸俗地生,庸俗地死,庸俗地在这世上走一遭……


多少不甘心,隐隐作痛!多少不服输,饮下杯中酒!


夜深沉月色下且再喝下一杯,壮胆,不畏惧前方的艰难险阻,远行。


但努力了再努力,既定的目标遥遥不可及呢?


那就再饮下一杯酒,聊以自慰。那些奋斗的故事动听,无怨无悔。


醉了便忘了,酣睡到天明。却哪里的歌声悠悠: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扰乱我心,怦怦跳。怎么可能真的余生只做一块石头,沉默寡言,无悲无喜。


只是如山的压力,压城欲摧!举杯消愁愁更愁,被刀尖逼迫脖子,不敢说话,不敢言愁。


再大的委屈也要咽下去,活着,比什么都好。


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2021年6月18日夜·伊川


鲍照的一首千古绝唱,超越了多数唐诗,充满了人生的诸多无奈

文/张强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化点心铺“:写文人,读诗词,讲故事,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

无论在什么时代,不甘人后却又无可奈何是很多普通人都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我国门阀特别严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朝宋文帝年间,一个青年乱世而生,仕途几经沉浮,却没有迎来璀璨的辉煌,就已经沉郁落下,埋身黄土之中。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寄情于诗文。因为只有文字才会不分贵贱,只讲真才实学。他用自己所拥有的无坚不摧的悲悯和包容情怀,写下了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诗歌,哀叹人生的苦闷,吟唱着世事的无情和冷酷。在他的字里行间永远透露出一股不甘人后,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他就是南朝著名诗人鲍照。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一句。其中的“鲍参军”即鲍照。能被杜甫拿来赞赏大李白,可见鲍照的诗歌水平是非常高的。今天笔者要和大家介绍的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拟行路难》其四这是一首抒发人生苦闷的诗,字字含悲,句句惊心,可以说是超越了多数唐诗。全诗如下: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然而命运十分悲惨。他因为出生贫贱,仕途无望,所以只能依附临海王刘子顼,任前军参军。后来刘子顼作乱,鲍照却不幸被乱兵所杀,死时只有55岁。他长于乐府诗,善写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整首诗以水流泻于地面起兴,水“各自东西南北流”寓示着人生总是会经历不同的际遇,而“泻水置地”是魏晋魏晋时期出现过的,但鲍照却能引以为用,还使其更加富于生活气息,规避开学理枯燥无味的感觉。


人是无可奈何的!


“泻水置地”本是非常寻常的现象,可是经诗人一借用,瞬间就具有了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鲍照的创造力和文字造化能力真是非同一般的。此外,诗作一开篇就如黄河落天流入东海,写出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与抑郁。


紧接着,面对残酷的现实,诗人悲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反问上天,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既然上天已经把我们的命运安排好了,那就跟着命运的牵引而走便好了,何必还要大费周章地妄图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呢?这话真有些自怨自艾的意思,也有几分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无奈。


这句诗让人读后一阵无言,到底是命运的不公?还是人世间的不公?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既然如此,不如沉醉不醒,反倒可以解千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举起杯盏频频喝下。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然而醉了就真能一了百了吗?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文人毛躁,并不能真正地沉醉在酒中。所以在短暂的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之后,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他不愿意像木石一样没有思想的活着,可是那沉重的踌躇却总是无法轻易说出口,他只能忍耐着将一切苦楚吞咽进肚子里。


其实鲍照所悲的并不是他个人的人生遭遇,而是家国大事。因此,他的诗歌中总有一种强烈的不忿之气,对现实他永远是批判不满的,充满了人生的诸多无奈!。纵情然他有天赋才华,这种激愤刚直的性格和贫贱穷苦的出身,也还是令他始终不容于官场。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所以才能留下这些动人诗篇,令后人惊叹。


无论什么时代,不屈服于命运,不甘于命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很多。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的,现实生活中,人生总是充满了诸多无奈。这其中有太多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然而即使这样,我们也应该像鲍照一样,永远不屈服,永远在努力,永远在前行。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


30句有关生死的诗词句子,大彻大悟,最适合今天发朋友圈

没有人不害怕死亡,即使他是皇帝,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晚年也追求长生之术。




每一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生物寿终而死,不一定是悲剧。那是自然的事情,回忆永远温暖心头。在这趟人生中能遇到它,绝对比没有遇到它好。




30个关于生死的诗词句子,也许,有一句会让你心有感触。






1.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阮籍《咏怀》




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德经·第七十六章》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篇》




4.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宝志《十四科头》




5.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白《拟古十二首》






6.生时乐死皆由命,事在皇天志不迷。——储光羲《田家即事》




7.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篇》




8.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9.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菜根谭·概论》




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外篇·田子方》






1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




12.人生会有死,得处如鸿毛。宁能偶鸡鹜,寂寞隐蓬蒿。——王僧孺《古意诗》




13.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李白《杂曲歌辞 悲歌行》




14.世人谁不死,嗟君非生虑。——高适《哭裴少府》




15.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列子·杨朱》






16.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7.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18.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19.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20.众美仍罗列,群英已古今。也知生死分,那得不伤心。——义净《西域寺》






21.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22.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李贺《将进酒》




23.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虞集《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24.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




25.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唐伯虎《临终诗》






26.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刘庭信《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




27.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虚实篇》




28.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宝志《十四科头》




29.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30.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品诗赏画Ⅰ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一、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解释: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赏析:诗人用“人生亦有命”来解释社会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劝慰世人不要因此消沉,诗意积极昂扬,蕴意深远。


原文: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释义: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简析:


诗人看似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实则他并不打算就此认输。“泻水置平地”,地,岂是平的?一个人的遭际如何,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诗人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当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以“不敢言”三字结尾,表达了诗人激愤却又无奈的心情。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二、赏画Ⅰ八大山人《兰亭诗画册》




八大山人《兰亭诗画册》 24×13.5cm×12


《兰亭诗画册》是八大山人晚年之作。画面上,野逸闲笔跃然纸上,他笔下的山、石、树、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笔草草,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拾掇,而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低,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


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




书法释文



净云四三里,秋高为森爽。


比之黄一峰,家住富阳上。






书法释文



云光此图画,何处笔与纸。


来日方山人,著书荒邨里。






书法释文



斋阁值三更,写得春山影。


微云点缀之,天月偶然净。






书法释文



无着天亲弟与兄,南屏生长北屏生。


题诗晚渡一峰尽,画里过桥二老声。


洪谷雨来江右左,盐官风远笔纵横。




赵子固湖上以为此洪谷子,董北苑得其笔也,苏大据案书画,顷刻二十余扇。弥高况少真儒术,何得人家□并□。奉畣节庵、恬弇二上人诗画附正。






书法释文



大雪小雪笼中鸟,只为傍人唤雪姑。


放去收来多少伴,既从姑去又从夫。


雪姑鸟,一名相思鸟,附题雪景画。






书法释文



向者约南登,往复宗公子。


荆巫水一斛,已涉图画里。




一、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解释: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赏析:诗人用“人生亦有命”来解释社会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劝慰世人不要因此消沉,诗意积极昂扬,蕴意深远。


原文: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释义: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简析:


诗人看似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实则他并不打算就此认输。“泻水置平地”,地,岂是平的?一个人的遭际如何,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诗人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当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以“不敢言”三字结尾,表达了诗人激愤却又无奈的心情。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二、赏画Ⅰ八大山人《兰亭诗画册》




八大山人《兰亭诗画册》 24×13.5cm×12


《兰亭诗画册》是八大山人晚年之作。画面上,野逸闲笔跃然纸上,他笔下的山、石、树、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笔草草,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拾掇,而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低,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


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




书法释文



净云四三里,秋高为森爽。


比之黄一峰,家住富阳上。






书法释文



云光此图画,何处笔与纸。


来日方山人,著书荒邨里。






书法释文



斋阁值三更,写得春山影。


微云点缀之,天月偶然净。






书法释文



无着天亲弟与兄,南屏生长北屏生。


题诗晚渡一峰尽,画里过桥二老声。


洪谷雨来江右左,盐官风远笔纵横。




赵子固湖上以为此洪谷子,董北苑得其笔也,苏大据案书画,顷刻二十余扇。弥高况少真儒术,何得人家□并□。奉畣节庵、恬弇二上人诗画附正。






书法释文



大雪小雪笼中鸟,只为傍人唤雪姑。


放去收来多少伴,既从姑去又从夫。


雪姑鸟,一名相思鸟,附题雪景画。






书法释文



向者约南登,往复宗公子。


荆巫水一斛,已涉图画里。




:


【本文标题和网址】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拟行路难其四情感赏析)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732.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