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黄鹤楼古诗崔颢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崔颢的黄鹤楼表达感慨情感)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黄鹤楼古诗崔颢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崔颢的黄鹤楼表达感慨情感),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07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6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崔颢的《登黄鹤楼》这首诗,为何诗仙李白也赞叹?

唐代诗人王勃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滕王阁流芳后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使得岳阳楼名扬四海;崔颢写下了《登黄鹤楼》,使得黄鹤楼闻名遐迩。


名诗佳作往往流传千古,为后人津津乐道。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下这首吊古怀乡之作,连诗仙李白也搁笔赞叹。


黄鹤楼


登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君授业】


热烈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诗君—甘棠


诗君说


崔颢的这首诗,固然生动地写出了登临黄鹤楼时所见之景——白云缥缈,江水悠悠,芳草萋萋,落日溶溶——但真正使它名垂千古的,是化虚为实,把神话传说融入历史的变迁之中。


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审视这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不无世事茫茫之感、沧海桑田之慨。诗人神思飞越,寄情高远,诗歌自然具有咫尺万里之势,诗中的情感因此变得厚重,超越了单纯的登临咏物之作。


【传道解惑】


诗宝:诗君,这首律诗前四句对仗不太工整呢!


诗君:确实,诗的前四句完全突破了律诗章法的束缚,用的都是古体诗的句法,也就是不讲究韵律。而四句之中连续重复三次“黄鹤”,更是匪夷所思,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整首诗可以说是“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诗宝:为什么要提到李白而不是其他诗人的故事呢?


诗君:其实李白写的七律诗并不是很多,但是崔颢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诗风颇为接近。诗人站在楼头,心有所感便起身提笔,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无拘无束,惟心所向,神行语外,浑然天成,正是李太白诗歌最典型的特征。


诗宝:黄鹤楼和鹦鹉洲这两个地名有什么典故呢?


诗君:黄鹤楼之名,


诗宝:原来是这样,黄鹤楼和鹦鹉洲的命运也大不相同呢!


诗君:补充一下,著名诗人孟浩然曾在诗中写道,“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可见黄鹤楼与鹦鹉洲在唐人心目中经常连在一起。


【领学团斗才】


大师姐:千古绝唱黄鹤楼,一曲清音古琴台。


咏汉阳古琴台


琴台寂寞梦犹沉,


燕雀林间自好音。


一曲谁怜成绝响,


年年到此是秋声。


班长:小学熟记于心,现在重新记诵,用时两分钟!最喜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仿佛说出了心理时间相对论。


二师兄:读了全诗,我似乎也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每天加两首,更上一层楼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友秀秀秀


今天要晒的是学诗一班、二班和三班诗友的作品。


观司马懿军师联盟感赋


康亚军


三国纷乱战末休,


四海罹兵骨难收。


魏武虽雄时无运,


子桓亦秀命不寿。


英雄韬晦属司马,


装病卖老谁敌手?


屯田征战国强盛,


山河一统青史留。


暑游西溪


兮木


正是西溪野渡头,


骄阳艳日把亲游。


芊芊满目侵离馆,


小棹横身动水沤。


碧树不闻春鸟闹,


池塘单显夏蝉忧。


昏昏独座无生意,


才是当暑已思秋。


闲话唐诗——崔颢《黄鹤楼》2诗意解读

崔颢登上黄鹤楼,即景抒情,题了这首诗。诗人站在暮色苍茫的黄鹤楼头,眺望烟波滚滚的长江,关于黄鹤楼美丽的神话,引起了诗人对悠远过去的深沉凭吊,并且抒发出自己思念乡土的满怀愁绪。短短几行诗里,不仅洋溢着诗人丰富深厚的感情,而且气魄宏大地表现了祖国。山川的无限雄伟与瑰丽。诗句脱口而出,自然,宏丽,浑厚,深沉


这首诗的形式也非常奇特。前三句出现了“黄鹤”的重复字;第三句七个字用了六个仄声,第四句“空悠悠”三字又用三平调煞尾,三四两句也不完全对仗。实际上,这是一首古律参半的拗体七律。甚至为了表现一泻千里的激情,他是顾不上格律的。


首联“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唯余黄鹤楼”。崔颢从“昔人”落,笔,“昔人”就是黄鹤仙人,自当乘着白云而去,这里关合人、天、鹤、楼,从人到物,境界开阔。同时自己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这两句还精心地用表现颜色的字,“白”对“黄”,显得非常巧妙。通行本的“此地空余”,敦煌本作“兹地唯余”,“唯”是唯一,即仅剩下黄鹤楼,上承“白云去”,下启“白云千载空悠悠”,又避免了重字。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重第二句,“白云”重第一句,具有错综变化之妙。同时,黄鹤不在,白云还在,因为天上白云非止一块,千载以前,黄鹤乘着白云飘然而去,剩下的白云无鹤可载,故而颇为落寞,悠悠飘浮在蓝天之上,这是变与不变的对比,而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使人产生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这一联用的是古体诗句,上句连用六个仄声,下句以三平调煞尾,体现了这首诗古律相间的特点。而且在诵读时,觉得十四个字好像是一个长句,具有一气贯下的特点,更能表达崔颢一泻千里的感情。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这一联是典型的对句,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继续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以地名、用典衬托景物,同时隐寓自己的情感。“鹦鹉洲”是用典,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春草”也是用典的,《楚辞·招隐士》之典:“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睹春草而思离人,更切崔颢此时游于江南,离别家乡的生涯,也水到渠成地接下一句。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在,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是抒怀,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黄鹤楼上,烟花三月,应该更是值得留恋,但


八年级上册【12《黄鹤楼》】课文注释+赏析

黄鹤楼①


文 | 崔颢


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③。


晴川④历历⑤汉阳⑥树,芳草萋萋⑦鹦鹉洲⑧。


日暮乡关⑨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选自《全唐诗》。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袆(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黄鹤楼》一诗依格律而言为七言律诗。一般认为,律诗中“颔联”与“颈联”最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全诗八句四韵或五韵。然而,全诗中“黄鹤”一词出现三次,颈联上联几乎均为仄声,下联以“空悠悠”平调煞尾,全然不顾所谓格律,竟是作古体诗写法。然则后二联整饬归正,回到格律之中,所以仍是七律而非七古。即便如此,文人更看重意而非词,仍有许多人认其为七律之甲。


对于七言律诗真正创作方法,一些简单的“押韵”“对仗”“平仄”格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所接触和了解。但在初中诗歌教学中,不必过于专业和精确。对于律诗技巧的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尾字的规律(押韵与平仄)以及中间两联(对仗)的结构即可。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本诗中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对比。


最重要的,在于对诗歌自身的解读。比如诗中“萋萋”对于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情感抒发,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呼应篇首的渺茫之感,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把《黄鹤楼》当成七言律诗来讲,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别,在学习格律时又不拘泥于形式,沿承古代文人的才思,而非将思想禁锢于死板的规章之中。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崔颢《黄鹤楼》

【本题选自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慧学的王《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黄鹤楼》,完成8-9题。(共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8. 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 历历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 芳草的茂盛 。(2分)


【解析】本题较为简单,颈联是实写眼前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因此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


9.《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解析】本题考查得很有技巧,既要学生了解《藤野先生》又要熟悉对古诗常见景象的运用。在初中常见的古诗词里面,“思乡”是一大类,“日暮”是思乡题材的常见景象,用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鲁迅早年本着“医学救国”的信念留学日本学医,遇见“日暮里”的驿站,很容易引发了对国家的思念,故两者的关联很合理。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七律之冠,诗人构思很巧妙

(全文共2700字,读完大约需要7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崔颢的《黄鹤楼》,实在太有名了。


您如果是主动点开这篇文章的,肯定会背诵。


这首诗的色彩、音律等,已经被历来读者分析得很透彻,我不再赘述。


我只分析诗人的构思,探讨诗人的思乡之情从何而来。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您会对这首诗有新的认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可考,只知道是诗人登上黄鹤楼后所写,我们直接读诗。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指昔日的仙人,传说有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直白:昔日的仙人已经乘黄鹤远去,这里只留下了黄鹤楼。


您看,这两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思也很简单。


这样的诗就很容易传播。


但要流传千古,还要有深厚的感情。


这两句有什么感情呢?


感情就在“空余”两个字。


空余,是“只剩下”的意思。


黄鹤,本来应该呆在黄鹤楼,但是它随仙人远去了。


现在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黄鹤楼。


可见黄鹤楼现在很孤独。


很多人这样认为:诗人乘兴而来,却只看到了黄鹤楼,而没有看到黄鹤,所以心里很失落。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因为这本身就只是个传说,诗人肯定不可能是为了看黄鹤而来。


他要看的是这个楼,他要借黄鹤楼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当然,目前他只是感觉到黄鹤楼很孤独,而不是诗人很孤独。


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感情是如何发展的。




  •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空悠悠,徒劳地飘荡。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白云千年来一直徒劳地飘荡。


这两句感情很深。


(1)先看“黄鹤一去不复返”。


前面我们讲了,黄鹤离开,黄鹤楼就很孤独了。


谁知黄鹤并不是暂时离开,而是一去不复返了。


您看,黄鹤楼的孤独感是不是更深了?


这是感情的递进法,这种方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我们以前讲过很多。


“黄鹤一去不复返”,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


(2)再看“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很奇怪:为什么诗人突然写到白云?白云和黄鹤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要空悠悠?


您看,前后逻辑并不成立,黄鹤楼才是黄鹤的家,所以黄鹤一去不复返,只会让黄鹤楼感到孤独,和白云没什么关系。


这里其实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用“白云”比喻“黄鹤楼对黄鹤的思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鹤楼对黄鹤的思念,就像千年来的白云在徒劳地飘荡。


“千载”和“空”,这两个词感情很深。


本来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就有深深的孤独感;谁知道这种孤独感,黄鹤楼居然徒劳地承受了千年。


诗人把黄鹤楼孤独的时间放大到千年,这再一次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


您看,前面四句看起来写了一个神话故事,其实是在写黄鹤楼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加深了两次。




但是您要注意:此时诗人仍然是感觉黄鹤楼很孤独,而不是说诗人自己很孤独。


既然黄鹤楼这么孤独,那么如何才能减轻孤独呢?


盼望黄鹤归来,那肯定是不可能了。


诗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再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


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打个比方:我很孤独,但如果我发现你也很孤独,您看,我的孤独感是不是会轻一点?


因为有人和我一样孤独,我心里就不会感觉到那么孤独了。


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诗人找到了另一个孤独的事物吗?


我们接着读五六句。


  •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天的江水。


历历,排列成行。


萋萋,草木繁茂的样子。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晴天的江水对岸,汉阳的树木摆列成行;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




鹦鹉洲长江大桥


这两句非常巧妙。


我们仔细来分析。


先看“历历”两个字


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清晰可见”。


这有两个问题:


(1)既然写了“汉阳树”,自然是诗人亲眼见到的,“历历”两个字很多余;


(2)后面的“萋萋”是形容草本身的状态,而“清晰可见”并不是形容树木本身的状态


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


但如果把“历历”理解成“排列成行”,那么前后句就更相合了。


“萋萋”表示芳草繁茂,而“历历”也表示树木众多。


诗人想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他放眼望去,先看到江水对岸的汉阳城,结果树木排列成行;再看到鹦鹉洲,结果芳草繁茂。


汉阳城和鹦鹉洲就是诗人找到的事物,结果它们不仅不孤独,反而树木众多、芳草繁茂,一片热闹的景象。


您看,诗人本来想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来减轻黄鹤楼的孤独,结果找到的两个景物都很热闹,这反而让黄鹤楼更加孤独。


这是反衬的手法,用汉阳城和鹦鹉洲的热闹,来反衬黄鹤楼的孤独。


这又一次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现在已经加深了三次。


您可能会说,到这里为止好像还是没有写到诗人自己啊。


其实不然。


诗人已经非常巧妙地写到了自己。




怎么写的?


就是“芳草萋萋”四个字。


其实唐朝版本是“春草萋萋”。


这其实用了一个典故。


《楚辞·招隐士》中有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意思是说,在外的游子还没有回到家,但是春草已经很繁茂了。


其实就是说,春草萋萋,在外的游子该回家了。


而诗人的家乡在河南开封,他刚好就是在外的游子。


所以诗人看到了春草萋萋,不仅想到了黄鹤楼很孤独,还想到了自己也很孤独。


而恰好诗人现在就在黄鹤楼中。


您看,整座黄鹤楼都充满了孤独,而黄鹤楼深深的孤独也自然全部笼罩着诗人。


这就是诗人的妙笔。


诗人在前六句并没有写自己孤独,而是只写黄鹤楼的孤独,并且不断加深这种孤独。


但是他通过“芳草萋萋”这个典故,非常巧妙地把黄鹤楼深深的孤独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这非常突然,诗人没有任何准备,他一直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来感受黄鹤楼的孤独。


但没有想到,他见到“芳草萋萋”的那一瞬间,黄鹤楼本身已经蓄积的巨大孤独感突然压到了他这个游子身上。


他急需排解。


于是他很自然地望向家乡的方向。


他看到了什么?


接着读后两句。




烟波江上


  •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日暮时分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江面上烟波渺渺,使人烦愁。


诗人望向家乡的方向,他看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看到。


因为现在已经日暮时分,江上已经暮霭沉沉。


您看,巨大的孤独感突然压到了诗人身上,但是现在已经日暮,感情排解的通道还被一道闸门关闭了。


可以想见诗人多么痛苦。


这首诗的感情之所以深厚,关键在于两点:


(1)诗人在前六句通过感情层层递进蓄积了巨大的孤独感;


(2)这种孤独感本来不属于诗人,但是在第六句巧用典故,突然将这巨大的孤独感转移到了诗人身上,而此时已经日暮,诗人根本无法排解。


先用景物蓄积感情,再突然把感情转移到诗人身上,结尾再关闭感情排解的通道。


诗人的痛苦之情不言自明。


这就是诗人构思的独到之处。


您读完这篇文章,有没有新的收获呢?


欢迎留言哦。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全文共2700字,读完大约需要7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崔颢的《黄鹤楼》,实在太有名了。


您如果是主动点开这篇文章的,肯定会背诵。


这首诗的色彩、音律等,已经被历来读者分析得很透彻,我不再赘述。


我只分析诗人的构思,探讨诗人的思乡之情从何而来。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您会对这首诗有新的认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可考,只知道是诗人登上黄鹤楼后所写,我们直接读诗。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指昔日的仙人,传说有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直白:昔日的仙人已经乘黄鹤远去,这里只留下了黄鹤楼。


您看,这两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思也很简单。


这样的诗就很容易传播。


但要流传千古,还要有深厚的感情。


这两句有什么感情呢?


感情就在“空余”两个字。


空余,是“只剩下”的意思。


黄鹤,本来应该呆在黄鹤楼,但是它随仙人远去了。


现在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黄鹤楼。


可见黄鹤楼现在很孤独。


很多人这样认为:诗人乘兴而来,却只看到了黄鹤楼,而没有看到黄鹤,所以心里很失落。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因为这本身就只是个传说,诗人肯定不可能是为了看黄鹤而来。


他要看的是这个楼,他要借黄鹤楼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当然,目前他只是感觉到黄鹤楼很孤独,而不是诗人很孤独。


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感情是如何发展的。




  •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空悠悠,徒劳地飘荡。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白云千年来一直徒劳地飘荡。


这两句感情很深。


(1)先看“黄鹤一去不复返”。


前面我们讲了,黄鹤离开,黄鹤楼就很孤独了。


谁知黄鹤并不是暂时离开,而是一去不复返了。


您看,黄鹤楼的孤独感是不是更深了?


这是感情的递进法,这种方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我们以前讲过很多。


“黄鹤一去不复返”,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


(2)再看“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很奇怪:为什么诗人突然写到白云?白云和黄鹤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要空悠悠?


您看,前后逻辑并不成立,黄鹤楼才是黄鹤的家,所以黄鹤一去不复返,只会让黄鹤楼感到孤独,和白云没什么关系。


这里其实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用“白云”比喻“黄鹤楼对黄鹤的思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鹤楼对黄鹤的思念,就像千年来的白云在徒劳地飘荡。


“千载”和“空”,这两个词感情很深。


本来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就有深深的孤独感;谁知道这种孤独感,黄鹤楼居然徒劳地承受了千年。


诗人把黄鹤楼孤独的时间放大到千年,这再一次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


您看,前面四句看起来写了一个神话故事,其实是在写黄鹤楼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加深了两次。




但是您要注意:此时诗人仍然是感觉黄鹤楼很孤独,而不是说诗人自己很孤独。


既然黄鹤楼这么孤独,那么如何才能减轻孤独呢?


盼望黄鹤归来,那肯定是不可能了。


诗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再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


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打个比方:我很孤独,但如果我发现你也很孤独,您看,我的孤独感是不是会轻一点?


因为有人和我一样孤独,我心里就不会感觉到那么孤独了。


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诗人找到了另一个孤独的事物吗?


我们接着读五六句。


  •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天的江水。


历历,排列成行。


萋萋,草木繁茂的样子。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晴天的江水对岸,汉阳的树木摆列成行;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




鹦鹉洲长江大桥


这两句非常巧妙。


我们仔细来分析。


先看“历历”两个字


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清晰可见”。


这有两个问题:


(1)既然写了“汉阳树”,自然是诗人亲眼见到的,“历历”两个字很多余;


(2)后面的“萋萋”是形容草本身的状态,而“清晰可见”并不是形容树木本身的状态


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


但如果把“历历”理解成“排列成行”,那么前后句就更相合了。


“萋萋”表示芳草繁茂,而“历历”也表示树木众多。


诗人想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他放眼望去,先看到江水对岸的汉阳城,结果树木排列成行;再看到鹦鹉洲,结果芳草繁茂。


汉阳城和鹦鹉洲就是诗人找到的事物,结果它们不仅不孤独,反而树木众多、芳草繁茂,一片热闹的景象。


您看,诗人本来想找到另一个孤独的事物来减轻黄鹤楼的孤独,结果找到的两个景物都很热闹,这反而让黄鹤楼更加孤独。


这是反衬的手法,用汉阳城和鹦鹉洲的热闹,来反衬黄鹤楼的孤独。


这又一次加深了黄鹤楼的孤独,现在已经加深了三次。


您可能会说,到这里为止好像还是没有写到诗人自己啊。


其实不然。


诗人已经非常巧妙地写到了自己。




怎么写的?


就是“芳草萋萋”四个字。


其实唐朝版本是“春草萋萋”。


这其实用了一个典故。


《楚辞·招隐士》中有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意思是说,在外的游子还没有回到家,但是春草已经很繁茂了。


其实就是说,春草萋萋,在外的游子该回家了。


而诗人的家乡在河南开封,他刚好就是在外的游子。


所以诗人看到了春草萋萋,不仅想到了黄鹤楼很孤独,还想到了自己也很孤独。


而恰好诗人现在就在黄鹤楼中。


您看,整座黄鹤楼都充满了孤独,而黄鹤楼深深的孤独也自然全部笼罩着诗人。


这就是诗人的妙笔。


诗人在前六句并没有写自己孤独,而是只写黄鹤楼的孤独,并且不断加深这种孤独。


但是他通过“芳草萋萋”这个典故,非常巧妙地把黄鹤楼深深的孤独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这非常突然,诗人没有任何准备,他一直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来感受黄鹤楼的孤独。


但没有想到,他见到“芳草萋萋”的那一瞬间,黄鹤楼本身已经蓄积的巨大孤独感突然压到了他这个游子身上。


他急需排解。


于是他很自然地望向家乡的方向。


他看到了什么?


接着读后两句。




烟波江上


  •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日暮时分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江面上烟波渺渺,使人烦愁。


诗人望向家乡的方向,他看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看到。


因为现在已经日暮时分,江上已经暮霭沉沉。


您看,巨大的孤独感突然压到了诗人身上,但是现在已经日暮,感情排解的通道还被一道闸门关闭了。


可以想见诗人多么痛苦。


这首诗的感情之所以深厚,关键在于两点:


(1)诗人在前六句通过感情层层递进蓄积了巨大的孤独感;


(2)这种孤独感本来不属于诗人,但是在第六句巧用典故,突然将这巨大的孤独感转移到了诗人身上,而此时已经日暮,诗人根本无法排解。


先用景物蓄积感情,再突然把感情转移到诗人身上,结尾再关闭感情排解的通道。


诗人的痛苦之情不言自明。


这就是诗人构思的独到之处。


您读完这篇文章,有没有新的收获呢?


欢迎留言哦。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


【本文标题和网址】黄鹤楼古诗崔颢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崔颢的黄鹤楼表达感慨情感)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727.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