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蝉的诗意和情感是什么(蝉的诗意和情感)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蝉的诗意和情感是什么(蝉的诗意和情感),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50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4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以蝉入诗诗意归纳



第一类:高洁明志之蝉。


古人认为蝉高居住枝头,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甘于露水而声高常鸣,可谓是索要少付出高,可用蝉的这个特征来比喻自身心志高洁。


《蝉》[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虞世南的这首《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高树上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在这首咏蝉诗里,骆宾王把自己的哀伤和迷惑,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一表无遗。外面西陆的蝉儿自由地放声高歌着,触动了身在异地为囚的人,引发了他心底深深的伤感和沉思。在孤寂中黑鬓的蝉儿放声高唱,而我这牢中的白头人也感伤低吟,阴暗的天际里是四下的露水,蝉儿啊你还能自由的飞翔吗,我们的咏歌声都消沉在无尽的大风中,没有人知道你蝉儿的高洁,更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痛苦。


《蝉》[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李商隐的《蝉》前四句写形象,后四句写思想感情。“高难饱、恨费声”,既是写蝉,也在写自己。“五更疏欲断”,从白天叫到夜里,叫到五更,已经叫不动了,声疏欲断,可是找不到一点同情;“一树碧无情”,把身世遭遇借蝉写出来,不落痕迹。


  诗人仕途坎坷,就像萍梗一样漂流,故乡的荒芜已经平治,可以回去,蝉鸣似相警戒,我亦举家清贫。前四句的写法,同虞世南的《咏蝉》相似。


第二类:悲凉愁绪之蝉。


  蝉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会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蝉鸣多在夏末之际,古人也以蝉鸣作为秋天到来的信号。由于蝉鸣多预示秋天将至,古人又多有“悲秋”之感,所以蝉鸣也极易引人悲伤。尤其是在外的游子,闻蝉鸣后往往心中增添愁绪,起羁旅思乡之情。借“蝉”来诉思乡之苦的诗人不在少数。悲秋易思乡也会念友。蝉夏生而秋亡,生命短暂,用蝉这个特征来表达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也不少,特别是对要建功立业的人而未实现的人来说,更容易闻蝉声而愁。蝉的叫声听来凄厉,对有愁之人,闻者伤心,便有诗人借此渲染凄清的氛围。蝉声不停,又似急促,于离别之人听来这蝉声又象催促之声,让人烦厌(开车被身后车不断鸣笛的的感觉)


《柳》[唐]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赏析:曾经的盛况和眼前的清秋相比,不免产生几分悲凉,晚风轻吹,斜阳西下,无限好的夕阳即将逝去,蝉声加重了诗人李商隐的悲秋情绪,是名副其实的断肠天。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的长亭,急雨更是渲染了气氛。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柳永把这个悲凉之感写到了极致。


《闻蝉》[唐]杜牧


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


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时行仍仿佛,度日更分明。


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


赏析:正因为蝉是夏天的代表,而蝉始鸣是夏至第二候的物候特征,每年到了这个时节,第一声新蝉的鸣叫,特别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心弦,让他们发出感慨,一来仲夏已至秋将来临,一悲秋来二来悲人亦老。蝉成了游子悲秋与生命短暂愁绪


《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赏析: 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十分敏感,虽蝉声依旧,但容颜已衰。而友情永驻,相思之情依然。读者读这种诗自有会在体其中。


《六月三日夜闻蝉》唐 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风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为拨船行?


赏析:诗人写自己闲居的心境:新月初上听到第一声新蝉的鸣叫,由此想到自己已经离开繁华之地,有不快。但此时此境诗人似乎又进入了另一种境界:轻轻拨动小舟,到大自然中去消解一切人生痛苦和不幸吧。一般说来白居易的咏蝉之作以写淡淡的乡思乡愁为主。


《早蝉》唐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赏析:开头交代时间听蝉呜,时逢诗人被贬至当地的愁苦之际,听到蝉声挑起诗人愁绪:人被贬,人已老,在异乡,感年华老去,人生不得志,又起悲秋之愁,继而生恋乡之思。


《早蝉》唐 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赏析: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感情倾向显而易见,乡愁是永恒的主题。


《答梦得闻蝉见寄》唐 白居易


开缄思浩然,独咐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赏析:借蝉声抒发心中离别的愁苦和自己对友人刘禹锡的思念。


《饯韦兵曹》 唐 王勃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赏析:你远路来到野次得已与你相聚,现在又要在惨江边与将你挥手送别。雨停放晴,原来蒙眬的雨雾和飘浮在水面上的烟雾渐渐地都消散开来,视野一下子通透,远处的山峰变得明亮起来,太阳也慢慢地向西移动,快要落山了(暗示天转晴天已晚要出发了)。犀利的秋风把还没有凋落的残叶吹了下来,缀满露珠的枝头秋蝉在呜咽(秋蝉悲鸣不舍人间而泣,就象我不舍你离去而内心悲伤)。江畔与你分别之后,我伫立岸边,久久不愿离去,远远望去已看不到踪影,想到我们已经是天各一方了。诗句用妥贴的比喻,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出黄昏落照移动,风吹败叶,蝉泣秋枝,一片萧瑟、凄凉的秋天晚景。


第三类:响切衬静之蝉。


《入若耶溪 》南北朝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赏析: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本诗写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又听秋蝉鸣,这里读来只感山间之寂静、闲居之安逸。


第四类:野趣之蝉


小时候常与伙拌一起捕蝉,还记得当时是怎么样制作工具,记在一起聚精会神抬望眼细找蝉,记得大伙捕蝉时的闭口立动作先静小而后迅猛,记得捕到后的开心鸣叫,记得将战利品装在罐子里……那份美好深存脑海,难以忘怀,有时想起会情不自禁的嘴角上扬,一份温馨自在心头,这份美好如今于我不止是当年的童趣,如也包括着对朋友的想念和对老家的怀念。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初秋行圃》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蝉,属于自然,它是否有趣在于人的心情。


总结:


蝉鸣本无心,听者却有意。各来表情志,异人有异思。


最后还有点空白地,附上罗隐的蝉结束。


《蝉》[唐]罗隐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理解语文课本中的“蝉”话,“蝉”有五德,是哪“五德”?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蝉”有关的文章诗句,


读懂并理解语文课本中的“蝉”意




一、 唐诗:【唐初】虞世南《蝉》(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上)》)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的清高,洁身自好




▲蝉之垂緌




二、宋词:【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溪头 一作:溪桥)




▲雌雄交配




三、宋词:【北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寒蝉是一个很诗意的名词,是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与蝉在诗中所代表的高洁不同,寒蝉通常表达悲戚之情,用于离别的感伤。)




▲绿蝉脱壳




四、【宋】杨万里《初秋行圃》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 草叶上的蝉




五、学一学“蝉”的品德:


为什么“蝉”会被古人称为“至德之虫”




晋·陆云在《寒蝉赋》里写到“蝉”有五德,


是哪“五德”?




晋陆云在《寒蝉赋》曰:“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寒蝉赋》云:“蝉有五节,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时守节,则其信也。”




“蝉”“文、清、廉、俭、信”五种如君子般的品德,


“蝉”为至德之虫。





我是@汉字谷主,


了解更多与汉字有关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敬请关注


寻蝉记——“蝉”之人文意象与自然习性

蝉,


蝉鸣,蝉联,金蝉脱壳




知了,知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那首《童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蝉,作为一种昆虫,是一种夏天独特的存在。




蝉,不仅仅是昆虫的最长寿冠军,最长可达17年;


蝉,更是作为文化的最长存,从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玉蝉,




“蝉”是一种在古人眼中极有寓意的昆虫,晋代陆云在《寒蝉赋》中总结了它“文、清、廉、俭、信”五种如君子般的品德,成为文人争相效仿的人生准则。虽然它真的很吵,但古人觉得它登高饮露、随风长吟,又高洁又哀伤,像极了怀才不遇或伤春悲秋的自己。




而蝉的“脱壳”习性,又很容易让古人与生命联想在一起。


虽然它真的很吵,但古人觉得它可以解脱成仙、灵魂再生,并且不受浊世红尘的污染。所以在古老的葬俗里,墓主人口中的玉琀经常会做成“蝉”的模样。




蝉,作为一种“最长寿”的昆虫类动物,是夏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存在;




蝉,作为一种“至德之虫”的文化象征,却是古人眼中极富寓意的意象存在。






识“蝉”字,懂“蝉”虫名




“蝉”字,知“蝉”字思维,了解“蝉”字构成——


【蝉】=【虫 单】






形声。从虫,单声。


本义:一种昆虫。


也称“知了”




“蝉”,寒蜩tiáo也。方言。小而黑者谓之蜺。又曰。谓之寒蜩。寒蜩、瘖蜩也。不言蜺与寒蜩为一。许本尔雅为说。释虫曰。蜺、寒蜩。月令。七月、寒蝉鸣。郑曰。寒蝉、寒蜩。谓蜺也。郭朴云。寒螀也。从虫。兒声。五鸡切。




《尔雅》曰:蜩,螂蜩,[五采具者。]螗蜩,[俗呼为胡蝉。]{截虫}茅蜩,[似蝉而小青。]蝒马蜩,[蝉中最大者。]蜺寒蜩,[寒螀也,小,青赤。]




蝉,以旁鸣者。——《说文》。按,尔雅谓之蜩,今苏俗谓之知了。


寒蝉鸣。——《礼记·夏小正》


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释虫曰。蜺、寒蜩。月令。七月、寒蝉鸣。




蜩tiáo:蝉也。《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蜺ní:(小而黑者謂之蜺)。


螗táng(古书上指一种较小的蝉)。【詩·大雅】如蜩如螗。






“蝉”的关联别名




【蜩】


【蜺】


俗称:知了




蝉形的装饰品。


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续汉书志·第三○·舆服志下》


新客下马故客去,绿蝉秀黛重拂梳。——唐·李贺《夜来乐》诗









“蝉”虫:了解其自然习性


蝉食、蝉蜕、蝉鸣、


“蝉”“文、清、廉、俭、信”五个自然特性:




了解“蝉”之自然习性,是理解“蝉”之人文意象的基础。蝉登高饮露、随风长吟,蝉的“脱壳”习性。蝉饮而不食。




动物名。同翅目蝉科。四翅薄而透明,雄蝉腹胸交界处有发声器,收缩振动得以产生鸣声,雌蝉则无鸣叫能力。幼虫于地下挖洞穴居,以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为生。待幼虫成熟,则爬上树干羽化。也称为“知了”。




“蝉”食什么?




蝉饮露: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高洁的象征。故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注:其实蝉食树汁,并不是饮露。这里的“露”是指露汁、树汁。)




蝉依靠自己刺一样的喙扎入树木吸取液体,并不是像古人认为的那样吃露水。(注意:不要理解露水,露水只有春、秋季节昼夜温差较大时才有。)




“蝉”是什么动物?蝉,一种昆虫,古代称为蜩,俗称“知了”。


是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半翅目等翅亚目中(现为颈喙亚目)蝉总科中的动物的总称,目前发现的有2000多种。所谓等翅亚目,意思就是第一对翅膀和第二对翅膀材质相同(与甲虫、蝗虫等不同),除了蝉以外,常见的还有蚜虫、飞虱、蚧虫等。




“蝉”的成长周期




“蝉”的成长历经“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蝉是没有“蝉蛹”的阶段的。所谓的“蝉蛹”实际是“蚕蛹”的误传,蝉在一生中是没有蛹的状态的




△蝉的一生历经“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① 蝉的“卵”期: 7月下旬,雌成虫在进行交配后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雌性成虫会将卵扎进树枝,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树枝梢上。


蝉卵孵化需要阳光,蝉的卵期根据当年孵化和越冬次年孵化而有所不同。当年孵化的蝉卵期超过30天,卵会赶在当年冬季来临前9月份孵化;而越冬次年孵化的蝉卵期大约为300天,卵在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孵化活动结束。




② 蝉的“幼虫”期:蝉卵孵化后成幼虫,其幼虫被称作“若虫”。幼虫孵出后会进入树根处泥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在土中生活。幼虫在地下穴居要历经5次蜕皮,经过蝉蚁、一年幼蝉、二年若虫……最后老熟若虫等不同阶段。


幼虫生活在地下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品种而不同,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最长的可达17年。




③ 蝉的“成虫”期:6月末,蝉将要羽化时,其老熟幼虫会在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蝉准备开始蜕皮羽化。当幼虫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身体和翅膀,之后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蝉蜕的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蝉的老熟若虫钻出地表、爬上树,爬到树枝上




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刚羽化的蝉呈绿色,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


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




如此,周而反复,蝉的一生。




蝉鸣:蝉的成虫只有雄性会鸣叫




蝉的成虫只有雄性会鸣叫,吸引雌性前来交配,大部分蝉在交配之后死去,所以只有夏天才会有蝉鸣。




雌性在树皮中产卵,幼虫破壳而出后,就会蛰伏在树根处的泥土中,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蛰伏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品种而不同。




为什么夏天的晚上听不到呢?这是因为在气温和光度下降后,蝉的活动性会降低,所以晚上也不容易听见蝉鸣。






十七年蝉——最长寿的昆虫




蝉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如3年、5年,还会有17年,这些数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质数。这是因为质数的因数很少,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别的蝉类一起钻出,争夺领土、食物。(问题:为什么蝉会穴居在土中待上是质数?)


中国蝉的穴居时间为3至7年(3年、5年、7年),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书中记录法国蝉的生命周期大多是4年,


在北美竟然有一种十七年蝉。它们的幼虫会在泥土中蛰伏十七年再破土而出。每年夏天,大概有300亿只十七年前的蝉出现,如果森林气候条件适应,每英亩土地蝉的数量平均会达到150万只,被称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昆虫群。




大部分昆虫都活不过一年,而十七年蝉则以最长的年份傲视群虫,称为虫类长寿冠军。








“蝉”意:读懂其古诗文中的人文意象




“蝉”为“至德之虫”




晋陆云在《寒蝉赋》曰:“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寒蝉赋》云:“蝉有五节,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时守节,则其信也。”




“蝉”“文、清、廉、俭、信”五种如君子般的品德,“蝉”为至德之虫。




【蝉--古诗词曲常见意象之一。,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因其生活习性,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




⑴ 表现凄楚哀婉之情:蝉叫声凄惨,诗人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或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诗人哀痛之情。


如:


【唐】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唐】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骆宾王《咏蝉/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⑵ 表现高洁自喻。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汁,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高洁的象征。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如




唐初】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礼·檀弓】范则冠而蝉有緌。【注】蝉,蜩也。緌为蜩喙,长在腹下。




【唐】王勃《饯韦兵曹》诗: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唐】杜荀鹤《长安道中有作》:“回头不忍看羸僮,一路行人我最穷。马迹蹇于槐影里,钓船抛在月明中。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子细寻思底模样,腾腾又过玉关东。”






“蝉”饰:到博物馆中看玉蝉的寓意




“蝉”饰 • 玉蝉




何谓“玉蝉”?【玉蝉】,指的是蝉型玉制品。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① 死者葬玉: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② 蝉形佩饰:把蝉佩干身上则表示高洁。




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玉蝉:1.蝉鬓的美称。2.首饰。3.指冠饰。即貂蝉。4.植物名。即石蝉花。以其花似蝉,故名。




“蝉”饰•冠饰貂蝉




蝉饰:蝉的造型很早就被中国人选用为佩饰。


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


因而有将此类玉蝉称为“琀”者,应视为丧葬玉一类,而不同于其他形状的玉蝉。【琀】古代放在死者嘴里的珠玉等:“殡之物,一皆绝之。”




【玉蝉】


玉蝉,汉,长2.9厘米,宽2.1厘米,厚0.8厘米。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




新石器时期


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饰,流行于商之前。


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种入葬习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之孔,用“玉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




汉时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后汉书·礼仪志(下)》写“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意思,玉蝉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它的形象是收敛着翅膀的。又有一功能说,清徐珂撰《清稗类钞》正文注:“口实曰琀。古人多以水银殓,因水银性活易流,遇玉则凝,故用玉以塞之。”




汉以前的琀多为碎玉珠片。后来作为琀蝉的物件上也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蝉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招致反对。琀有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琀,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是为了活人佩戴。








“蝉”之关联:字词成语学习




【蝉—关联成语及诗句】


金蝉脱壳、脱壳金蝉、寒蝉凄切、噤若寒蝉;


春蛙秋蝉、蛙鸣蝉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今蝉蜕壳、寒蝉僵鸟、仗马寒蝉、寒蝉仗马、蟹匡蝉緌;


貂蝉满座、功薄蝉翼、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蝉腹龟肠、蝉不知雪、蝉喘雷干、黄雀伺蝉。






《雨霖铃·寒蝉凄切》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人:美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溪头 一作:溪桥)




《初秋行圃》


【南宋】 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含风蝉》


【唐】卢照邻


高情临爽月,急响送秋风。


独有危冠意,还将衰鬓同。




《秦中寄远上人》


【唐】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蝉”的关联大语文学习




语文课本中的“蝉”意——




唐诗:【唐初】虞世南《蝉》(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上)》)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的清高,洁身自好)




宋词:【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溪头 一作:溪桥)




鸣蝉:




宋词:【北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寒蝉是一个很诗意的名词,是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与蝉在诗中所代表高洁不同,寒蝉通常表达悲戚之情,用于离别的感伤。)




【宋】杨万里《初秋行圃》:“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全语文素养、海外汉语,古汀汉字思维馆,汉字博物世界】


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汉字师!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虞世南的《蝉》为什么被称作大唐的第一咏蝉诗

如果要用一个声音来代表夏天,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蝉声了。碧绿的树梢上,人们总能听到蝉连续不断的唧唧的鸣叫。有时候它很聒噪,吵得我们难以入眠,但更多时候,我们把它视为夏天的象征。因为到了秋天,蝉就很少鸣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由于蝉独特的生活习性,几千年前的古人就乐于把蝉作为描写或歌咏的对象了。


《庄子》曾说过:“蟪蛄不知春秋。”就是说蝉寿命很短,不知道春天和秋天的存在,所以很多文学家把蝉作为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意象。


初唐名臣虞世南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是历经南朝陈、隋、唐三朝的传奇人物,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在文词上绝顶的造诣。古代关于咏蝉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是最早把蝉作为寄托心志的歌咏对象的,应当数这首诗。古人喜欢咏物,唐朝诗人也将咏物诗推向一个顶峰,技法纯熟、气象万千。虞世南的《蝉》,无论从创作时间还是艺术水平来说,都可以称作大唐的第一咏蝉诗了。


这首诗从开篇就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刻划了一只儒雅风流、不染世俗的蝉。“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时候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这里指代蝉的触须,好像那垂下的帽带。蝉儿栖息在高高的树梢上,以清澈的露水为食。诗的第一句,就把一个士大夫形象的品性高洁的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那么,蝉在树上都做些什么呢?“流响出疏桐”,流响,是指传播得很远的声音。这只蝉很特别,它在高大的梧桐树中发出绵绵不断的鸣叫声,即使是很远的人都能够听到它那嘹亮的声音。


接下来,诗人要向读者解答蝉声远播的秘密了。“居高声自远”,是因为它身处高位,所以声音自然能够传到远方。“非是藉秋风”,诗人在最后一句着意强调,蝉声绝不是借助风力的传送。这两句还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非是藉秋风,居高声自远”。因为使用了倒装,强化了蝉居高的特点,也让文字不同寻常,更具有诗意的美感。


既然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虞世南绝不是单纯地描写一只蝉的生活习性,而是通过蝉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这只蝉垂触须、栖高处、饮清露、出流响,字字在描写蝉的特点,却处处暗含着象征的意味。垂触须,象征着地位显赫的达官贵族;栖高处,象征着德行高洁的君子;饮清露,象征着言行清高,不随世俗而改变;出流响,象征着美好的声名远播天下,具有教化他人的力量。


最后两句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一反常态,认为蝉声不是依靠风力,而是因为自己身处高位,所以一言一行才会那么引人注目。他是在告诉世人:自身修养高尚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凭借,比如权力、金钱、贵人,自然就能声名远扬。在诗人看来,精神的高度远比现实的高度重要,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世人景仰的君子。


不难看出,诗人由衷地喜爱笔下的这只蝉。而实际上,他在创作这只蝉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形象融入其中,也就是以蝉自比。史料记载,虞世南外表看上去有些怯懦,弱不胜衣,正像蝉一样弱小。但是他为人博学多才、清高耿介,深得唐太宗的器重。他一生也算是富贵显赫了,但是真正让他备受景仰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他的德行和才学。


虞世南这一生到底做了哪些事,能够配得起诗中蝉的形象呢?百善孝为先,虞世南首先是个有名的大孝子。虞世南从小就被过继给叔叔,但是亲生父亲去世时,年幼的他为父亲守孝,因为悲伤过度,身体瘦弱得几乎承受不住衣服;后来他的叔叔被乱兵抓捕,归期不定,他刚脱下孝服,又继续穿布衣、吃素食,直到叔叔回家才换下布衣,开始食肉。


到了隋朝,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来到京城,他们的文名远播,被人比做西晋的陆机、陆云兄弟。但是他们生活清贫,还是晋王的隋炀帝慕名招他们做官,虞世南以照顾母亲为由拒绝。哥哥虞世基因为依附隋炀帝而显赫一时,吃穿用度堪比王室。虞世南则继续安贫乐道,不为名利所动。后来隋炀帝遭遇江都兵变,被宇文化及所杀,虞世基也受到牵连要被处死。虞世南为了救哥哥,不惜放下身段,在宇文化及面前痛哭哀求,为兄请命。


后来到了唐朝,年迈的虞世南成为唐太宗身边的重要文臣,和房玄龄一同掌管文书。虞世南还是个不可多得的诤臣,时常和唐太宗讨论历代帝王施政的得失;如果唐太宗言语有不当的地方,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直言规劝。虞世南八十一岁去世时,唐太宗更是难过地哀哭不已:“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缺,无日暂忘。如今他去世了,朝廷上下,再没有这样的名臣了!”


或许是受到虞世南的影响,后来的唐朝诗人也开始创作咏蝉诗,比较著名的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笔下的蝉,同样用比兴手法,反映了诗人的志向和人生经历;李商隐笔下的蝉,变成和诗人对话的拟人形象。这三首共同被誉为大唐的“咏蝉三绝”。


蝉------任崇喜

一只蝉,在我步行的路上。


这是一只老蝉,已不再浑身贼亮,两叶透明的翅膀也变得残缺不堪,已经没有力量,只能在水泥路面上缓缓地爬。它曾经最引以为自豪的发声器已经有些暗哑,只能断断续续地“知——知”叫几声。


它被我轻轻地捡了起来,同样捡起的还有童趣。


跟童趣有关的一切,都在记忆深层安静地潜伏着,一个机会的触发,便会谐和地鸣响起来。就如同这个季节不绝于耳的蝉鸣。


这是个蝉出没的季节,高涨的只有温度感和人们的欲望。蝉仿佛总在隐匿着,一场雨过后,你还没做好准备呢,枝头就有蝉叫了,高一声低一声,远一声近一声,渐渐地汇成这个季节的大合唱。


蝉是夏天的歌手。蝉之鸣声,是夏之声。“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这个热烈的季节,鸟儿早已飞到清凉的世界避暑去了,只有那可爱的蝉,几乎排成串,抱树而鸣。据说,蝉从出土到死不过数十天。然就这短短数十天里,蝉极尽生命之能事,一经出土便心怀高远。它迎风而唱,声忽细忽大,细者切切,大者嘈嘈。那旋律尽管比较单调,音色也不算优美,但却唱得纵情旷达,恣意自如。


人们对于蝉唱多赋予诗意,常常与政治和人生际遇联系上,把蝉变成托物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灵性之物,但它们短暂的生命常常因为人们更短暂。蝉做为大型昆虫,味道尤其淳厚鲜美。蝉烧死后即可食用。据说,除这种炙食外,还可蒸食、氽食、做汤做羹。最美味的是蝉蛹及刚蜕皮的幼蝉,肉质极为鲜嫩。在中国捕蝉由来已久,在《庄子》中就有一个痀偻者粘蝉的故事,好像是成语探囊取物的由来。蝉出没的时节,人们纷纷去捉,尤以小孩子为最。小时候在故乡,池塘周围、房舍前后、乡路两旁,皆长满了高大的乔木,那是蝉们生活繁衍的天堂。捉蝉的难度大,我知道的有三种办法。一是找来长长的蚊帐杆子,在上面系一根打了活结的马尾去套蝉。二是把用水调好的面敷在杆子上,用以粘蝉。第三种法儿在晚上进行,于树大林密处点一堆篝火,再爬到树的枝杈上去摇晃,蝉就成群结队地飞下来,男男女女都笑着闹着满地捡蝉。 这时,大家人手一把手电筒,无数的光芒在夜里划来划去,村里村外灯火通明。


如今,那些摸蝉的日子,如同我的某段情感,让风给吹走了。


我把捡到的蝉带到了单位,并没有引起更多的惊奇。


最终,捡到的蝉被我放掉了。它应该回到的地方是大自然。


一只蝉,在我步行的路上。


这是一只老蝉,已不再浑身贼亮,两叶透明的翅膀也变得残缺不堪,已经没有力量,只能在水泥路面上缓缓地爬。它曾经最引以为自豪的发声器已经有些暗哑,只能断断续续地“知——知”叫几声。


它被我轻轻地捡了起来,同样捡起的还有童趣。


跟童趣有关的一切,都在记忆深层安静地潜伏着,一个机会的触发,便会谐和地鸣响起来。就如同这个季节不绝于耳的蝉鸣。


这是个蝉出没的季节,高涨的只有温度感和人们的欲望。蝉仿佛总在隐匿着,一场雨过后,你还没做好准备呢,枝头就有蝉叫了,高一声低一声,远一声近一声,渐渐地汇成这个季节的大合唱。


蝉是夏天的歌手。蝉之鸣声,是夏之声。“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这个热烈的季节,鸟儿早已飞到清凉的世界避暑去了,只有那可爱的蝉,几乎排成串,抱树而鸣。据说,蝉从出土到死不过数十天。然就这短短数十天里,蝉极尽生命之能事,一经出土便心怀高远。它迎风而唱,声忽细忽大,细者切切,大者嘈嘈。那旋律尽管比较单调,音色也不算优美,但却唱得纵情旷达,恣意自如。


人们对于蝉唱多赋予诗意,常常与政治和人生际遇联系上,把蝉变成托物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灵性之物,但它们短暂的生命常常因为人们更短暂。蝉做为大型昆虫,味道尤其淳厚鲜美。蝉烧死后即可食用。据说,除这种炙食外,还可蒸食、氽食、做汤做羹。最美味的是蝉蛹及刚蜕皮的幼蝉,肉质极为鲜嫩。在中国捕蝉由来已久,在《庄子》中就有一个痀偻者粘蝉的故事,好像是成语探囊取物的由来。蝉出没的时节,人们纷纷去捉,尤以小孩子为最。小时候在故乡,池塘周围、房舍前后、乡路两旁,皆长满了高大的乔木,那是蝉们生活繁衍的天堂。捉蝉的难度大,我知道的有三种办法。一是找来长长的蚊帐杆子,在上面系一根打了活结的马尾去套蝉。二是把用水调好的面敷在杆子上,用以粘蝉。第三种法儿在晚上进行,于树大林密处点一堆篝火,再爬到树的枝杈上去摇晃,蝉就成群结队地飞下来,男男女女都笑着闹着满地捡蝉。 这时,大家人手一把手电筒,无数的光芒在夜里划来划去,村里村外灯火通明。


如今,那些摸蝉的日子,如同我的某段情感,让风给吹走了。


我把捡到的蝉带到了单位,并没有引起更多的惊奇。


最终,捡到的蝉被我放掉了。它应该回到的地方是大自然。


:


【本文标题和网址】蝉的诗意和情感是什么(蝉的诗意和情感)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670.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