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渔翁柳宗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柳宗元的渔翁的赏析)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渔翁柳宗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柳宗元的渔翁的赏析),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86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3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柳宗元六句诗《渔翁》为何引千年争议?苏东坡的解读堪称“奇趣”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图片

【争论】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第七年,写下了这六句小诗,在历代诗人和诗评家中引起了不休的争论。


北宋苏东坡首先盛赞此诗充满奇趣,他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言下之意,结尾两句可删。


南宋刘辰翁表示反对,他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渔翁》结尾两句是不是该删,历代有两种意见。


南宋严羽、明代胡应麟、清代王士禛、沈德潜等诗论大家挺苏。他们认为到“欸乃一声山水绿”戛然而止,有无尽的言外之意,就很好了。加两句,意思说透了,少余味。严羽甚至说:“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沧浪诗话》)


反对派阵营有南宋刘辰翁、明代李东阳、王世贞等人,他们主张不删更好,若删去末两句,则这首诗与晚唐的奇趣诗歌一样;更重要的是,删除末两句后,读者容易把重点放在诗的艺术趣味上,却忽略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和发泄心中孤愤的本意。


那么,结尾两句到底该不该删呢?


说起来笔者是个苏粉,但这次不能站在苏东坡一边。此事要从六句诗这种形式谈起。



【六句诗的由来】

六句诗是一种古诗体裁,相对唐人的绝句和律诗,六句诗更古老。它在诗经中很常见,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到了唐代,虽然六句诗也形成了严格的韵律规定,但已经不是主流。遵通行格式,前四句诗要按照普通的五绝或七绝的格律来写,而且大多是对场景的叙述或意境的渲染。结尾两句诗,则作为总结和归纳,用来抒发心情和表达意志。


了解了六句诗的由来,我们便明白《渔翁》结尾两句不可轻易删去。若删去后两句,不仅形式变得有点像唐朝流行的绝句(不入律),而且失去了柳宗元要表达的本意。



【柳宗元这首诗想说什么?】

柳宗元出生于官员家庭,父亲信奉儒学,母亲信佛,柳宗元从小就受到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他年少得志,21岁就中了进士,步入官场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搞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政治理想破灭,仕途屡遭打压,发泄孤愤是贯穿柳宗元永州十年作品的主题。


如“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入黄溪闻猿》)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渔翁》同样是源于孤愤,但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另作姿态。


柳宗元知道自己在永州的一举一动,一直都有人在收集汇报,他就是要让那些排挤打压他的政敌们看看这首诗,我在永州过得好着哩!永州这个地方虽然偏远蛮荒,但我过得自由自在,汲的水比你们清澈(湘水),烧饭用的柴比你们有讲究(楚竹),看的风景比你们奇妙魔幻(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最重要的是,这里天高地阔,让我领悟了人生和自然的真意(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苏东坡的奇趣解读】

虽然不赞同苏东坡对《渔翁》结尾两句的评价,但笔者对苏东坡的“奇趣”之说却极为推崇。开篇“渔翁夜傍西岩宿”稀松平常,但接下来的“汲清湘”、“燃楚竹”,却雅得不得了,其中蕴含的超凡脱俗的意味,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更奇的是,接下来的一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种镜头剪接太不寻常了。寻常的手法是,烟销日出才能看见人,才能看见青山绿水。在柳宗元笔下,青山绿水还有人,仿佛是被一声摇橹歌召唤而来的!


当然,柳宗元并没有停留在奇趣层面上。按古风,后两句他表达了自己的本意。为了与要表达的本意相符,柳宗元在形式上有意避开了当时流行的绝句和律句,用古老的六句体裁,平仄使用也很随意,隐含了一种不肯同流合污的姿态。



柳宗元写的《渔翁》,苏轼说后两句可删,您认为呢?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柳宗元的《渔翁》,大家都不陌生,这首诗描写了闲适宁静的环境,令人向往。


但奇怪的是,诗人写了六句,不是我们常见的四句和八句,历来的读者对此都不理解。


苏轼就认为,这首诗前四句已经足够,后两句可以删掉。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后两句到底能不能删掉。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是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


诗人的感情,我们从诗中来读。


柳宗元雕像,柳州人心中永远的“老市长”。


  • 1、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靠近。


西岩:西山。


汲:取水。


湘:湘江。


斑竹:斑竹。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晚上,渔翁把船停靠在西山边上住宿;清晨,取水燃竹烧火做饭。


从字面意思看,诗人描绘了晚上和清晨两个时间的场景。


(1)诗人在哪里?


这首诗我读了很多次,还是觉得,应该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诗诗人肯定出现了,因为后一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显然是诗人的视角。


烟销日出之后,能看到西山,所以我认为诗人应该在西山对岸,这是我的观点,仅供参考。


其实,诗人具体的位置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这首诗不是借渔翁写诗人,而是诗人的所见所感。


(2)那么,就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诗人在对岸看渔翁,一直从晚上看到清晨了吗?


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


这是很违背常理的,又不是搞侦查,一个正常的人盯着另一个人看,看了一晚上?


诗人没有理由这样做,对不对?


从整首诗的内容看,诗人明显对清晨的场景描写得更细致一些。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渔翁夜傍西岩宿”是诗人的想象,并不是诗人亲眼所见。


也就是说,诗人清晨起得比较早,在江对岸看到了诗中描写的景物。


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疑问吧?


如果有疑问,欢迎留言我们再讨论哦。


(3)在烟销日出之前,诗人是怎么知道对岸有人取水做饭的?


烟销日出之前,诗人应该看不到对岸的情景。


所以,诗人应该是听到了取水声,并且看到了炊烟升起。


(4)既然看不见,诗人又是如何断定对岸取水做饭的人是渔翁呢?


诗人开头就用了“渔翁”两个字,我们也分析了“渔翁夜傍西岩宿”不是诗人亲眼所见,那诗人怎么能断定取水做饭的人是渔翁呢?


您可以认为,这是诗人的合理猜测,因为其他人不太可能在山底下的水边取水做饭。


另外,从第五句“天际下中流”可以看出,诗人看到了渔翁。


(5)渔翁真的在西山边上休息了一晚吗?


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千万不能把渔翁当成了诗人,我在前面已经强调,这首诗不是借渔翁写诗人,而是诗人的所见所感。


那么,正常的渔翁,为什么晚上不回家,还要呆在江上呢?


很显然,渔翁不是为了在江上欣赏风景,体验生活,对不对?


只有一种解释:为了捕鱼。


这很常见,因为有些鱼晚上才出来,晚上才更容易被捕到。


也就是说,渔翁并不是在西山下的水边休息了一晚,很有可能是忙了一晚,太累太饿,所以才煮点饭吃。


雾气笼罩下的山


(6)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想象渔翁是休息了一晚呢?


按生活的常理,诗人应该知道渔翁不会无缘无故在这里休息一晚的。


我可以肯定,诗人心里非常清楚渔翁是忙了一整晚。


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想象他休息了一晚呢?


答案很简单,这就是诗人渴望的生活状态。


诗人按照自己的心境理解,晚上在这里睡一晚,多么悠闲自在啊。


我打个比方,帮助大家来理解这种心情。


比如我们在城市里忙碌久了,有一天到农村去,看到农民在插秧。


我们也会有这种想法,好羡慕这种闲适的生活啊。


农民的辛苦我们不知道吗?


我们肯定知道农民辛苦,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望这种生活的闲适。


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种闲适,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很少见。


同样,诗人也是这种心情,他渴望悠闲自在的生活,这也说明他平常的生活很压抑。


(7)渔翁不就是取水烧饭吗,为什么要写“清湘”和“楚竹”呢?


大家看,“清湘”、“楚竹”是不是读起来高雅很多。


取水烧饭,对渔翁来说,应该是很普通的生活场景。


但是诗人有意把这种普通的生活场景,描写得很高雅,这是夸张的手法。


因为诗人认为这种生活就是美好的。


为什么?


同样是因为这种生活悠闲自在,累了就随地休息,饿了就随处取水做饭。


诗人认为这份悠闲自在,就是美好的,这就是他要追求的生活状态。


渔翁


  • 2、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销:消散。


欸(ǎi)乃:象声词,这里指渔翁的长呼声。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等烟雾散去,太阳出来,却没有看见渔翁,只听见了欸乃一声,对岸的青山绿水全都映入眼帘。


(1)渔翁为什么要欸乃一声?


我们想一想这个场景:渔翁忙碌一晚,很疲惫,清晨吃了早饭,现在就要回家去。


而且很有可能,渔翁还捕了不少鱼,要赶去卖,对不对?


不管是回家,还是去卖鱼,渔翁的心情都是愉悦的。


欸乃一声,就是渔翁愉悦心情的体现。


(2)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有关系吗?


很显然,这两者一点关系都没有。


山水绿是因为烟销日出,对不对?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渔翁)欸乃一声,然后烟销日出,再(诗人)不见人,才山水绿。


渔翁


(3)诗人为什么要把“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放在一起写呢?


我们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渔翁欸乃一声,然后山水就绿了。


有没有感觉到“山水绿”是瞬间发生的?就好像是被渔翁一声喊出来的。


这样就把本来缓慢变化的“山水绿”,写活了,写得更有动感。这是一种错位的写法。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们知道渔翁是带着愉悦的心情离开的,而山水也仿佛感受到了这份愉悦,一下就变绿了。


看到了吧?诗人通过错位的写法,把渔翁愉悦的心情传递给了山水。


(4)那么,诗人能感受到这份愉悦吗?


很显然,诗人同样感受到了这份愉悦。


而且诗人的愉悦之情,不仅来自渔翁的“欸乃一声”,还来自“山水绿”。


也就是说,诗人现在的心情很愉悦。


(5)到这里,这首诗可不可以结束了?


历来的分歧就在这里,可不可以结束了?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诗人的感情。


首先,诗人想象渔翁随地可以休息,随处可以取水做饭,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在的渴望之情;


然后,通过渔翁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诗人感受到了愉悦之情。


也就是说,诗人刚开始渴望悠闲自在,现在感受到了愉悦。


那么,诗人的感情到此为止了吗?


我们知道,心里愉悦,并不代表心里悠闲自在,这是两种不同的感情。


比如,我中了一个小奖,我可能会比较愉悦,但是不一定休闲自在,对吧?


诗人渴望的悠闲自在并没有得到满足,而且,也没有写明白这份悠闲自在能不能得到满足。


所以,我认为只写这四句,是不完整的。


我们接着看后两句。


山水绿


  • 3、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看那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头看西山,只见山上漂浮着朵朵白云,好像在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


(1)为什么用“回看”两个字?


诗人之前的视线是停留在“山水绿”,为什么现在看远去的渔船,要用“回看”呢?


这个问题大家有想过吗?


我在这个地方也反复思考了很久。


我认为诗人运用了倒装的手法,应该是“天际下中流,回看”。


诗人先看到渔翁的船下中流,然后再回头看西山。


这样,后一句看到岩上之云才会顺理成章。


(2)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回头再看西山,看到了山上的云好像在无心地追逐。


很奇怪,诗人怎么知道云是有心还是无心呢?


我们想一想,诗人实际上,只看到山上有几片白云飘来飘去,对吧?


追逐,本来就是拟人化的手法,也就是说,诗人是把自己的感情加在了云的身上。


那么,云无心,也就是诗人无心。


无心,是物我两忘的境界,那么,诗人现在就是物我两忘的状态。


这是更高一层的悠闲自在,如果诗人心里不悠闲自在,是很难达到无心的状态的。


山上的云


  • 4、整首诗的感情脉络

首先,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悠闲自在生活的渴望;


其次,诗人通过错位的手法,表达自己已经感受到渔翁和山水带来的愉悦;


结尾,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自己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状态。


你们看,这就是诗人完整的感情脉络。


如果没有后两句,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渴望之情,就没有落脚之地。


所以,后两句不可缺。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诗人之所以能将渔翁的普通生活描绘得如此美好,是因为他长期处在压抑的生活环境中,这和他被贬永州后的痛苦之情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诗人长期遭受贬谪,心里的压抑长久得不到释放,才偶然有了这一次悠闲自在的体会,我们也才能看到这么美的一首诗。


大家觉得这首诗,美不美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您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哦。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每天我都会为您解读至少一首古诗。


古诗词鉴赏(190)唐代:柳宗元《渔翁》

渔翁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


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开头两句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首句就题从“夜”写起。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首句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寻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竹”,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这两句写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是说,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三、四句方写道“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也是奇特:“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但熟味这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能够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


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


这首诗和《江雪》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的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是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的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


解构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大家好,我今天来为大家解构一首诗,名叫渔翁。这首以前读过几次,但都不是很懂,如今再度别有他感。


第一句是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开头是一幅画,渔翁孤苦,夜里依岩石而睡,他睡得很香,这块西边的石头正好是他白天生火做饭的地方。这里需要指的是柳宗元一定是见了很多个农夫,因为他孤独潦倒,所以下两句,寄情山水。


第二句是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销字将云雾的消失写的很动人,云开雾散后,却不见渔夫的影子,那渔夫是去采山竹了吗?。在等待一段时间后,听见了悠远的一阵长音,那碧绿的江水成了随他而动的伙伴。这里要指出的是,


第三句是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是最美最出奇的一句,柳宗元到处此,已准备回去,突然发觉,渔夫已荡有到中下游,只有云儿自由惬意的飘荡在天边。这里要指出的是,


柳宗元笔下的“渔翁”,是诗人寂寞的心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隐士形象的代表。千百年来,文人志士们在抱负难伸、人生窘困时,往往会以渔翁为题材,借渔翁的形象抒发胸中的“块垒”。柳宗元就是个中好手。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湖南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初到贬地,又遭遇了一系列变故:老母病故,爱女夭折,亲友离丧,诗人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和压抑,陷于孤独、苦闷、绝望之中,只得寄情山水以遣愁怀,不仅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还创作了许多吟咏当地湖光山色的诗篇,其中涉及渔翁的诗就有两首:《渔翁》是其一,其二就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江雪》。


正如我前面所说,诗人写“渔翁”,从来都不过是借题发挥。《渔翁》诗中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多少有几分



再看柳宗元那首脍炙人口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用了短短二十个字,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渔翁”形象就跃然纸上,诗人的雄健笔力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个在幽静寒峭、万籁灭绝的特殊环境里身披蓑衣、头戴笠帽,手持钓竿、放舟江心独钓寒江雪的钓者形象,实际上也可视作是诗人自己超然傲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写照。




柳宗元笔下的这两个“渔翁”,前者放歌山水、悠然自赏,后者遗世独立、冷峻孤傲,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在内在精神上完全一致,那就是“寂寞”。寒江独钓的渔翁其寂寞之态自不待言;独自纵情高歌放浪于山水之间的渔翁,胸中又何尝没有难以言说的苦闷与孤寂?恰如现实中的诗人那样,只不过是在山水之中寻求一点可怜的慰藉罢了。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第二十首中写道:“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一语点破柳宗元与山水诗开派宗师谢灵运在寂寞精神上一脉相传的关系,真可谓千古知音也!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隐士形象的代表。千百年来,文人志士们在抱负难伸、人生窘困时,往往会以渔翁为题材,借渔翁的形象抒发胸中的“块垒”。柳宗元就是个中好手。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湖南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初到贬地,又遭遇了一系列变故:老母病故,爱女夭折,亲友离丧,诗人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和压抑,陷于孤独、苦闷、绝望之中,只得寄情山水以遣愁怀,不仅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还创作了许多吟咏当地湖光山色的诗篇,其中涉及渔翁的诗就有两首:《渔翁》是其一,其二就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江雪》。


正如我前面所说,诗人写“渔翁”,从来都不过是借题发挥。《渔翁》诗中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多少有几分



再看柳宗元那首脍炙人口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用了短短二十个字,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渔翁”形象就跃然纸上,诗人的雄健笔力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个在幽静寒峭、万籁灭绝的特殊环境里身披蓑衣、头戴笠帽,手持钓竿、放舟江心独钓寒江雪的钓者形象,实际上也可视作是诗人自己超然傲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写照。




柳宗元笔下的这两个“渔翁”,前者放歌山水、悠然自赏,后者遗世独立、冷峻孤傲,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在内在精神上完全一致,那就是“寂寞”。寒江独钓的渔翁其寂寞之态自不待言;独自纵情高歌放浪于山水之间的渔翁,胸中又何尝没有难以言说的苦闷与孤寂?恰如现实中的诗人那样,只不过是在山水之中寻求一点可怜的慰藉罢了。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第二十首中写道:“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一语点破柳宗元与山水诗开派宗师谢灵运在寂寞精神上一脉相传的关系,真可谓千古知音也!


:


【本文标题和网址】渔翁柳宗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柳宗元的渔翁的赏析)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705.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