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谏太宗十思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谏太宗十思疏介绍)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谏太宗十思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谏太宗十思疏介绍),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51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7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谏太宗十思疏》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高中《语文》第2册 人教2001年版



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魏征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


《谏太宗十思疏》讲解及训练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体会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感受




语言积累与探究




(一)诵读全文,读懂文意




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标注字词的解释。




臣闻求木(树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安定),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知其不可,而况(何况)于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居(处于)域中(天地间)之大,将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无止境)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敦厚),情(性情)不胜(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治理成效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开头做得好)者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寡(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难道)可忽(轻视)乎!




君人者,诚(如果,果真)能见可欲(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无事(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百姓)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职(管理职事),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无为而治)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则)哉!




(二)重点诵读,读出情感




2.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诚恳”。要做一个诤臣,首先要对国君、对国家有满腔的忠诚;同时,又要特别恳切,才容易被接受。




3.文章第1段魏征的情感变化有何特点?请具体梳理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第1段始,说理庄重从容,感情平缓,至“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感情初起波澜:既有对不“积德”却指望“国安”的断然否定,也有不卑不亢的自谦,更有希望太宗无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而“人君”一句感情则再掀波澜,这一句无异于对太宗的当头棒喝:处在如此高位,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可怕的后果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




4.第2段,从“凡百元首”至“貌恭而不心服”,魏征的情感又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凡百元首”一句转入对历史教训的论述,




5.第2段后面的“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应读出什么语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气应深沉诚挚,读出复杂的情感,饱含推心置腹的意味。是提醒,是规劝,也是警告,令人动容。




6.第2段最后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读这个句子时,哪个字读得重一点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忽”。这样可以引起唐太宗的注意。




7.文章主要内容在第3段的“十思”。这也是诵读的难点,十个句子结构一致,很容易读得呆板。你认为该作何处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把“十思”的内容概括为“五戒”。每两句一“戒”。一戒奢,二戒骄,三戒纵欲,四戒轻人言,五戒赏罚不公。诵读时,根据句义关系首先应该把这十个句子分成五个单位。但五个单位之间如果停顿的节奏一样,仍然会显得呆板,表现不出




8.第3段最后一句要读好句末的语气词“哉”,想一想轻读好还是重读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读,可以增加表达的力量,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也包含了




(三)重点探究


9.有些汉字历经漫长的演变,义项已经比较复杂。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再查找字典,补充其他常用义项及例句。




(1)人君当神器之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董之以严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持、掌握。(2)大。(3)督察。(4)选拔。


提示:补充的为“常用”义项,需要大家查字典,自己做出判断。既可以培养查字典的习惯,又能提升辨析字义的能力。




10.本文意在劝说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谓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文中十余处使用了“则”字,按其用法可以分为哪几类?对“劝说”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用作连词,表示“就”的意思,翻译为“就会”“就要”等。“就会”,既有警示的作用,又有展示美好前景的作用;“十思”其实就是十个“就要”,语气恳切而又坚定。另外,十多个“则”,还凸显了文章严密的逻辑,即“……就会(变坏)”“……就要(怎么做)”“……就会(变好)”。




研读与思辨




(一)把握思路及内容




1.在本文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




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4.魏征劝谏唐太宗“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可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2)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正身黜恶,赏罚分明,以保持政治的清明;




②生活上,要知足自戒,知止安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护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




5.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二)体会说理方法




6.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段“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7.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




背诵篇目正文、译文和情景默写之《谏太宗十思疏》




6.《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情境默写】


1.文章一开始,


2.


3.这篇奏章意在劝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


6.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收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第五十六课 魏征的悲哀---读《谏太宗十思疏》





       李世民与魏征被誉为明君贤臣的典范。


       在本文中我读出的却是,魏征对没有关在笼中皇权的深深恐惧。魏征本是废太子的旧邸之人,原则上是必死,必废之人。为什么还能留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只不过是唐太宗为自己的圣明搽的一层金粉及政治妥协的产物。


       实质上李世民不可能信任他魏征,他魏征只是一块千里马骨头,也只能是一个摆在明面上的吉祥物。相权他魏征根本没办法沾手,所以他只能做谏官。魏征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卖力在“表演”。


    人生如戏,全靠演戏。但魏征没有心死,在他的谏言中,明显夹带着自己的私货。所以掌控无上皇权的李世民有时也不想装了,他曾咬着牙说,要杀掉魏征。


       李世民已经杀了自己治才杰出的哥哥,囚禁了开国皇帝李渊,魏征是身上最后一块遮羞布,且是一块有用的布,他怎肯把这块布撕了。


     自己选的荆棘路,李皇咬着牙,流着血也要走完。这才成就了一幕君臣相得的历史大戏。


   我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看到是魏征一颗骚动的心,他魏征在文中夹带太多私货,以刺唐皇李世民。


第一刺,他开篇明义,阐明君位之大,君权之重。“人君当神器之重”就要厚德,不然“德不厚而思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太宗有个屁的厚德,杀兄囚父,他的名声早迎风臭千里。好在成王败寇,枪杆子里出政权,军神出身的李世民是妥妥的执戈之王。魏征再头硬,在爷铖之下也要低头,但文人那颗涌动的心,是无论如何也压抑不住的。


第二刺,他魏征再进一步说,你武力再强,虽然号称“承天景命”,但如“功成而德衰”,也会骨肉为行路。这一刺太狠,骨肉为行路,魏征不仅说,唐家上代为了皇权,骨肉相残,亲人行路。他李世民为下一代开了一个坏头,其后代必有样学样。魏征说,你李世民忏悔吧!不要纵情,夹着尾巴作人,不然你会受到诅咒,骨肉为行路。


第三刺,马上可以得天下,得不能马上治天下。还想在马上那般炫酷狂霸,你就要小心百姓的力量了。魏征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人民的力量如怒涛,小看人民力量,你就会如“奔车朽索”。魏征没有想到,李世民不愧是一代人杰,最关键的一点,他真听进去了。战乱后的初唐百姓获得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史称贞观之治。虽然经济没有恢复到隋时水平,但也巩固了唐的统治,使唐王朝没有像隋一般两代而亡。


第四刺,魏征是山东门阀的代表,他们当然不希望皇权太盛。魏征提出十思,其实就是希望李世民成为一个金身牌位。只金身牌位才是圣君,也就是“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权力的博弈才是历史的真相。


  可是李世民是天才战略政治家,更是唐王朝事实上的开国皇帝,经历无数阴谋阳谋,他怎么可能着了魏征的道,当然不可能让渡手中的权力。在关陇军事贵族、山东门阀和江南华族之间,李世民要做就是尽收关陇军权,打压山东门阀,引入江南华族,同时利用科举培养自己的寒门力量,如马周一般的人才。


  这就决定魏征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但魏征的善终了,可看出唐初门阀势力的强大。当然这也成就了历史上君明臣贤的一段美话。


   大数历史真相,都掩盖在时间的风土之中。我们能看到的,大数是治者想让我们看到的风花雪月。






         2021-6-11






       李世民与魏征被誉为明君贤臣的典范。


       在本文中我读出的却是,魏征对没有关在笼中皇权的深深恐惧。魏征本是废太子的旧邸之人,原则上是必死,必废之人。为什么还能留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只不过是唐太宗为自己的圣明搽的一层金粉及政治妥协的产物。


       实质上李世民不可能信任他魏征,他魏征只是一块千里马骨头,也只能是一个摆在明面上的吉祥物。相权他魏征根本没办法沾手,所以他只能做谏官。魏征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卖力在“表演”。


    人生如戏,全靠演戏。但魏征没有心死,在他的谏言中,明显夹带着自己的私货。所以掌控无上皇权的李世民有时也不想装了,他曾咬着牙说,要杀掉魏征。


       李世民已经杀了自己治才杰出的哥哥,囚禁了开国皇帝李渊,魏征是身上最后一块遮羞布,且是一块有用的布,他怎肯把这块布撕了。


     自己选的荆棘路,李皇咬着牙,流着血也要走完。这才成就了一幕君臣相得的历史大戏。


   我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看到是魏征一颗骚动的心,他魏征在文中夹带太多私货,以刺唐皇李世民。


第一刺,他开篇明义,阐明君位之大,君权之重。“人君当神器之重”就要厚德,不然“德不厚而思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太宗有个屁的厚德,杀兄囚父,他的名声早迎风臭千里。好在成王败寇,枪杆子里出政权,军神出身的李世民是妥妥的执戈之王。魏征再头硬,在爷铖之下也要低头,但文人那颗涌动的心,是无论如何也压抑不住的。


第二刺,他魏征再进一步说,你武力再强,虽然号称“承天景命”,但如“功成而德衰”,也会骨肉为行路。这一刺太狠,骨肉为行路,魏征不仅说,唐家上代为了皇权,骨肉相残,亲人行路。他李世民为下一代开了一个坏头,其后代必有样学样。魏征说,你李世民忏悔吧!不要纵情,夹着尾巴作人,不然你会受到诅咒,骨肉为行路。


第三刺,马上可以得天下,得不能马上治天下。还想在马上那般炫酷狂霸,你就要小心百姓的力量了。魏征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人民的力量如怒涛,小看人民力量,你就会如“奔车朽索”。魏征没有想到,李世民不愧是一代人杰,最关键的一点,他真听进去了。战乱后的初唐百姓获得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史称贞观之治。虽然经济没有恢复到隋时水平,但也巩固了唐的统治,使唐王朝没有像隋一般两代而亡。


第四刺,魏征是山东门阀的代表,他们当然不希望皇权太盛。魏征提出十思,其实就是希望李世民成为一个金身牌位。只金身牌位才是圣君,也就是“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权力的博弈才是历史的真相。


  可是李世民是天才战略政治家,更是唐王朝事实上的开国皇帝,经历无数阴谋阳谋,他怎么可能着了魏征的道,当然不可能让渡手中的权力。在关陇军事贵族、山东门阀和江南华族之间,李世民要做就是尽收关陇军权,打压山东门阀,引入江南华族,同时利用科举培养自己的寒门力量,如马周一般的人才。


  这就决定魏征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但魏征的善终了,可看出唐初门阀势力的强大。当然这也成就了历史上君明臣贤的一段美话。


   大数历史真相,都掩盖在时间的风土之中。我们能看到的,大数是治者想让我们看到的风花雪月。






         2021-6-11


:


【本文标题和网址】谏太宗十思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谏太宗十思疏介绍)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823.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5日 星期四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