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秋风词表达什么感情的意思(秋风落叶表达什么感情)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秋风词表达什么感情的意思(秋风落叶表达什么感情),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91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0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李白《秋风清》表达了什么意思?

《秋思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此诗不能叫作秋风“词”,它是一首三五七言古诗,《才调集》题为“秋思”,《李太白全集》以体式名为“三五七言”。




此诗虽非乐府旧曲,但观其体制跟乐府古题《休洗红》似之。因此可视为歌行性质的乐府诗,我姑且称之为“秋思‬歌”。




《休洗红·其二》诗云:




休洗红,洗多红在水。


新红裁作衣,旧红番作里。


回黄转绿无定期,世事返复君所知。






李白“秋风歌”为“三三五五七七”格式,而“休洗红”除首句为“三五”格式外,其余皆同。






为什么一定要将“秋风歌”跟乐府诗共论呢?除了上面所说的体制外。还因这首诗很明显的,无论语言特质,还是明显的音乐特性,都跟同时代的古风言情诗不一样,倒是很容易感受到乐府民歌风味。




语言特质自不必说。例如句式的自由,三五七言皆有。语短味长,浅近直白,简洁含蓄。




同时句式由短渐长,从三言,变五言,最后至七言,情感也由平缓变急促,最终在两个七言对举句中达到情感的高潮。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这首诗,三五七言皆是对举句,很独创,也很李白。




在体制上这首诗可以看成他《长相思》等乐府古题诗之外的试验之作。




最重要的是,这首诗是有乐府诗的声韵特征的,




全诗30字,平声19字,入声5字,上声3字,去声3字。可见平声(阴阳声)居多。




一般而言,平声音长,比较响亮悠扬,悦耳共鸣性比较强。




尤其是全诗押清部韵(平声八庚韵),且一韵到底,声韵流畅、响亮、悠扬。使韵味悠扬绵长,含不尽情意。给人回环往复之感。




同时此诗在节奏变化的关键部位,或是情境转折时会用上去与入声,以滞其音,郁其情,从而清浊相宜,缓促交往,和谐动听。




至于这首诗的具体意思。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乃至拟乐府,都是接近口语的,除了生僻字外,是无需再翻译的。尤其像此首诗,可谓明白如话。




倒是可以解析下此诗于浅语中所含之深意。




首句“秋风清,秋月明。”乃风清、月明之对举。风清言秋夜之皎洁,且“清”也表示秋风之凉意。“月明”则言秋夜之明朗。首句以比兴手法,塑造了一个皎洁明朗的乐境。




而且六字之中押两个阳声清韵,其音响亮、悠扬,与诗境相偕。




然而下一句无论句式还是声韵都陡然一转,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以两个入声字“落叶”起领,给人情境转变的提示很明显。




但是在意思上是承接上句的,落叶因风聚散无常,寒鸦也因风响而惊栖不定。




“还”有“復”的意思,“复”亦有“复还”之意,两个词都表达反复之意,是以落叶的聚散,寒鸦的惊栖,都被赋予了时间性。




同时,这两个意象也有象征性,象征抒情主人公的情绪状态或心境,前者象征情感的离合无常,后者象征人的心绪烦忧不安。




诗歌的意象并非是随机择取,修辞的运用也并非无意为之。




当读诗能体会到这一层境界的时候,就像孔子所说的:“始可与之言诗也。”




当有了这样的联想后,能通过意象推测或感知到抒情主人公的主旨或用意时,你肯定会有一种好奇或探知欲,想知道接下来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让抒情主人公处于这样不安的状态和情境。




当读到下一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才知原来抒情主人公是因思情所致。恋人不得见,相会亦无期,以至秋夜难眠,忧心煎熬,度日如年。




“难为情”是“不胜情”的意思,亦即不能或无法忍受思念的煎熬痛苦。


七年级《春》词语解释及比喻解析

第一课《春》朱自清


1、嗡(weng):①.京二胡,胡琴的一种。②象声词:飞机~~响。蜜蜂~~地飞。


2、朗润(lingrin):①明亮润泽。②爽朗温和


3、酝酿(yinnia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4、卖弄(mnaino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5、喉咙(houlim):喉腔。


6、应和(yinghe):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7、嘹亮(lidolang):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8、烘托(hongtuo):①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②陪衬,使明显突出


9、静默(jingmo):①人不说话,不出声音②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慎


10、风筝(gzheng):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11、抖擞(douso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12、健壮(ianzhudng):健康强壮。


13、呼朋引伴(hupengyinban):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14、花枝招展(huazhizhaozha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15、仿佛·fangfu①.差不多。②好像;似乎;


16、抚摸:fumo用手轻轻摩挲。


17、胳膊gebeⅰ从肩到手腕部分


18、润湿runshi①潮湿而润泽的;湿润②沾湿;


19、清脆qingcuⅰ:声音清亮好听近义词


20、繁花嫩叶fanhuanenyen:花儿繁茂叶子嫩绿,形容生命力旺盛。


21、薄烟baoyan本文指蒙蒙细雨


拓展[ báo ]①.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片。


②淡:酒味~。③(感情)冷淡:待他不~。④不肥沃:~田。


[ bó ]


①微;少;弱:~技。~产。单~。②不厚道;不庄重:刻~。轻~。


③看不起;慢待:鄙~。厚此~彼。④迫近;靠近:日~西山。


[ bò ]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用于食品、日用品等)


二、比喻的作用和定义


1、比喻作用:给让文章更生动,给人的印象真鲜明!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3、比喻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①、明喻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词连接。如:看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②、暗喻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例如:(1)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灌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2)在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月的哀思》)。


③.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何如当初莫相识丨初议《秋风词》

(元)赵孟頫 《松荫会琴图》




本篇为“西麓堂琴论”第二期,我们将介绍梅庵派琴曲:《秋风词》。




《秋风词》



此曲收录于民国初年《梅庵琴谱》,目前通行版本为山东诸城派王宾鲁先生传谱,后由其弟子徐立荪先生重新修订并改名,并于1931年出版。




“梅庵”是王宾鲁先生受康有为邀请,在东南高等师范授琴之所,位于北极阁下,原是清末临川名画家李瑞清(清道人)先生主两江师范时所建之小筑,(按两江师范为东南高师的前身) 为他作画、临池之所,故取名“梅庵”,而他亦自号“梅庵”。




这首《秋风词》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一峰园琴谱》中的琴曲《怅怅辞》是一脉相承的。




《一峰园琴谱》中,该曲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琴歌《秋风曲》,即如今古琴教学的入门琴曲《秋风词》;第二段为琴歌《古相思曲》,即后来的《相思曲》,或称《古琴吟》。




《一峰园琴谱》中的《怅怅词》




琴曲为李白所作《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梅庵琴谱》中的《秋风词》




原谱后记云:"虽为短曲,而回环往复,意短情长。按、散相应之处甚多,初学入门,颇易於领会。而熟弹之后,亦不以短小而忽之。月白风清之际,一弹再鼓,动无穷之幽趣焉。"




另外,《秋风词》出现了不下二百年,但是,在《梅庵琴谱》与《一峰园琴谱》之间,只有《槐荫书屋琴谱》(1840)收录了此曲。




《槐荫书屋琴谱》中的《秋风词》




万师讲评



·《秋风词》不要和另一琴曲《秋风辞》混淆:《秋风辞》是西汉武帝刘彻的作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于河东郡汾阳县所作;现存于《东皋琴谱》。




· 文学手法:《秋风词》用的是典型的比兴手法。首四句写秋景,然后以景起兴,触景生情。后世词人也有参考该词用“夺舍”的方法创作。




· 调性为黄钟均,用的是西方音乐调式为C调。《秋风词》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借调。借调,是指某一调式借用另一调式演奏,原本为应该或紧或慢琴弦的外调,而借用正调定弦的关系演奏。




简而言之,《秋风词》就是借用F调的定弦方式来弹奏C调的曲目。另外,《秋风词》虽然经过前辈们的改编,但还是具备非常明显的山东小调特征。




黄钟均(慢三弦,一弦为宫),也称慢角调,慢三弦慢的是角弦,故称慢角调。




·《秋风词》用到了指法“浒”,“浒”有些琴谱称为“浒上”。注意“浒”这个指法既要顾及音位到位,也要弹的潇洒。走手的时候”落叶”的”叶”字对应的“二上”也要注意走手音位的准确性。




·《秋风词》中还反复用到了“退复”的指法,要注意“退复”的最后一个音不能虚,虽然速度快,也要表达清楚。




·《秋风词》中的“掐起”指法要干净利落,流畅而不重浊。弹奏者若有兴趣也可以比较一下“搯起”,“对起”与“掐起”指法的流变。




· 左手的走手音用到“绰”和“注”,但是如何正确的使用“绰”、“注”以免拖沓繁复也是要注意的练习环节。




·《秋风词》的演奏要注意控制节奏,情绪不可过于哀怨。


李白《秋风词》,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诗时,心中的悲情油然而生,毕竟我也有过求而不得的时候。


我相信,在感情上每个人都有过一段想遗忘却又不敢遗忘的回忆,因为它是自己曾经拥有过挚爱的回忆。


思是一种痛,念是一种苦,想见又不能见是一种痛苦!思念也像窖藏的酒,放在心里时间越长被醇化的感情就越浓烈。




思念没有界线,不管古人今人,相思都是一种心情,也都是一种无药可医的病。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大唐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相思之作《秋风词》。


《秋风词》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词》全文围绕着“相思”二字,在秋景的衬托下,表达了诗人因为身陷相思,内心的凄苦与无奈。


现在,闲来小读《秋风词》,心中仍有几分惆怅。自古,乐之最,无非就是两情相悦,比案齐眉。而悲之痛,却是爱而不得。


逍遥如太白诗仙,也字字情切,申诉爱情之苦。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诗词中的“秋风”与“西风”,同一种风,微妙差别,该如何选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四季的风,刚好用四个方位来表示。比如,春风一般用东风表示,两者几乎是等同的,没有任何差别;夏风一般用南风表示,因为一般初夏刮南风,到了盛夏,基本上没风了,所以,夏风用得很少,基本只用南风;冬风一般用北风表示,可能是因为与东风同音,冬风反而用得很少;而秋风和西风也基本上是同义词,都用得很多,有差别,但差别很微妙。因而,在诗词中,使用秋风还是西风,这是一个问题。


1. 在豪放诗词中,以“西风”居多

在豪放诗词中,使用“秋风”和“西风”的都有,但“西风”具有压倒性优势。毛主席是写豪放词的高手,因此,在他的词中,以“西风”居多。比如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这里用的是“西风烈”,西风猛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在一个打霜的早晨,月亮还没有下山,万里长空,已经是雁行声叫。然后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红军行军的马蹄声碎,军中的喇叭声咽。


这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萧索的秋晨,红军正经过激烈的战斗,在早晨行军的场景,这首词既豪放,又冷酷,表达了毛主席对当时的战争激烈态势的担忧,真实的重现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战斗艰苦场景。


同样是“西风”,在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风格就又不一样了: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这首词,同样是豪放词,但充满了乐观心情,色彩比较明丽,和上一首词的萧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在秋天,毛主席心情好,看到的是“天高云淡”,一眼可以“望断南飞雁”,并且豪情万丈,“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那么艰苦的长征,在主席眼里,只不过是“屈指行程二万”,像屈指一样那么简单。


现在的“西风”,不再是“西风烈”,而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在六盘山上,层层是胜利的红旗,被凛冽的西风漫卷,一幅胜利的画卷。毛主席雄心万丈的说,“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而“秋风”,历史上很少出现在豪放词中,哪怕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中,也没有出现过。但毛主席却能够将“秋风”运用在豪放词中,这首《采桑子·重阳》就是其中的代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这首词是写战场情形的,毛主席以黄花代表红军战士,高度赞扬红军战士,说,“战地黄花分外香”,然后写到,“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里当然可以用“西风”,但是用“秋风”更能和后面的“春光”对仗,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以“秋风”代表革命,想象革命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将腐朽反动的国民党政府一扫而光。所以,毛主席说秋风强劲,不是春光,不是春风,却胜似春光,胜似春风。


2. 在婉约诗词中,“悲秋”形象,以“秋风”为主

在古诗词中,“悲秋”是一个长久的主题。“悲秋”的意象有很多,比如“落叶”,“寒蝉”、“秋霜”等,“秋风”也是一个常用的“悲秋”意象。比如,这首唐代诗人吴融的《旅中送迁客》: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诗人是在旅途中,结果又送一位被贬谪的朋友,悲伤的心情可想而知。开头就是,“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南方太艰苦,不是可以去的地方;你去那里,可以凭吊伟大诗人屈原吧。意即,你跟屈原一样苦,一样同命相怜。接着又说,“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你走的时候,日已经落了,前途一片茫然;萧瑟的秋风,吹动着你我的白发,我们还能再见面吗?


一句,“秋风白发人”,“秋风”吹动“白发”,第一是季节变了,到了秋天了,感觉一年即将过去,头顶白发的诗人,满面风霜,又过去的一年;第二是寒冷的“秋风”,吹动着诗人的白发,让人深刻感觉到诗人的无助和无奈,入木三分。这一切,如果用“西风”,效果就会差远了。


这里当然是“秋风”比“西风”更合适。无独有偶,明代诗人马文升在《寄外·落叶满庭阶》中也是同样的心情:


落叶满庭阶,秋风吹复起。


遥忆别离人,寂寞何堪此。


落叶满庭阶,秋风吹复起


这首诗的基调非常悲苦,先是“落叶满庭阶”,一幅深秋的萧条景象;然后是“秋风吹复起”,秋风又把落叶吹起。这里的“落叶”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完全身不由己,四处飘零。“遥忆别离人,寂寞何堪此”,诗人一个人孤独在外,遥遥回忆当年离别的人,心里的寂寞,没有任何其他时候能够相比的。


同样是怀念友人,唐代诗人贾岛的这首《忆江上吴处士》也写得很婉约,其中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自从您挂帆远航去了闽国,月亮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而我们却再也没有见面过。“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转眼又到了一年的秋天,秋风从渭水上刮过来,让人不寒而栗;而枯树落叶,已经落满了整个长安城,让人看到满目萧然。


一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让人感觉到失去朋友的诗人,是那么的凄凉,是那么的孤独。而在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笔下,“秋风”代表了封建卫道士,当然是冷酷的“秋风”更合适,“西风”就远远不如了: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残酷的“秋风”下,树叶经不起打击,已经变黄了,但菊花就是不屈服,它宁可在枝上抱香老去、枯萎,也不像黄叶一样,被“秋风”的吹动下被动飘舞。这是女诗人对封建礼教发出的最强反对音,如果我找不到心爱之人,我宁可孤独终老,也不愿屈从礼教,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嫁了。


3. 一种“漫画”风格的婉约,用“西风”更好

有一些婉约诗词,哀而不伤,用“秋风”则显得更加伤感,显然是不太合适。而且,使用了“西风”,就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漫画”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她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写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哀而不伤”的典型代表,女诗人对秋天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在整首词中到处可见。比如说,“薄雾”,比如说,“瑞脑消金兽”,比如说,“半夜凉初透”,还有“东篱把酒黄昏后”,都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哀伤。但女诗人却并不伤痛,也没有痛苦。


特别是最后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这里当然不能用“秋风”,“秋风”太残酷了,诗人说“人比黄花瘦”,是在向丈夫撒娇,你看我,我想你都想得人憔悴了,比那西风下的黄花还憔悴。如果是“秋风”,让人感觉黄花都枯萎了,没有了憔悴的感觉,而是一种绝望透顶的感觉,失去了撒娇的意味。


一句话,“西风”没有“秋风”那么冷酷,整首词的风格也是“哀而不伤”,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画面感非常强,读到这句词,读者眼前立马呈现了一种混合了“门帘”、“西风”、“美女”、“黄花”组成的唯美漫画。


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也是一样的风格: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哀而不伤”的感觉,特别明显。昨天夜里一夜西风吹来,凋零了所有的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却没有看到他。整句词里,没有一个哀伤、悲伤和相关的字眼,但透过“凋碧树”、“独上”、“望尽”这些词,让人感觉到诗人那迎面而来的哀伤,不言自明。


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包括了“西风”、“凋碧树”、“高楼”、“天涯路”组成的画面感极强的漫画。


如果是“秋风”,那冷酷无情的“秋风”,就和整首词的风格基调不一致了。


当然了,漫画风格最强的词,要数这首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词用几个词汇勾勒出来,极简之致,跟漫画风格高度一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个漫画的构成,包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和“天涯”,没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表达,特别适合用漫画来表达这首词的意境。


如果是“古道秋风瘦马”,虽然更能激发读者对“断肠人”的同情,但从整首词的漫画风格来看,“西风”感觉比“秋风”更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四季的风,刚好用四个方位来表示。比如,春风一般用东风表示,两者几乎是等同的,没有任何差别;夏风一般用南风表示,因为一般初夏刮南风,到了盛夏,基本上没风了,所以,夏风用得很少,基本只用南风;冬风一般用北风表示,可能是因为与东风同音,冬风反而用得很少;而秋风和西风也基本上是同义词,都用得很多,有差别,但差别很微妙。因而,在诗词中,使用秋风还是西风,这是一个问题。


1. 在豪放诗词中,以“西风”居多

在豪放诗词中,使用“秋风”和“西风”的都有,但“西风”具有压倒性优势。毛主席是写豪放词的高手,因此,在他的词中,以“西风”居多。比如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这里用的是“西风烈”,西风猛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在一个打霜的早晨,月亮还没有下山,万里长空,已经是雁行声叫。然后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红军行军的马蹄声碎,军中的喇叭声咽。


这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萧索的秋晨,红军正经过激烈的战斗,在早晨行军的场景,这首词既豪放,又冷酷,表达了毛主席对当时的战争激烈态势的担忧,真实的重现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战斗艰苦场景。


同样是“西风”,在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风格就又不一样了: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这首词,同样是豪放词,但充满了乐观心情,色彩比较明丽,和上一首词的萧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在秋天,毛主席心情好,看到的是“天高云淡”,一眼可以“望断南飞雁”,并且豪情万丈,“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那么艰苦的长征,在主席眼里,只不过是“屈指行程二万”,像屈指一样那么简单。


现在的“西风”,不再是“西风烈”,而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在六盘山上,层层是胜利的红旗,被凛冽的西风漫卷,一幅胜利的画卷。毛主席雄心万丈的说,“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而“秋风”,历史上很少出现在豪放词中,哪怕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中,也没有出现过。但毛主席却能够将“秋风”运用在豪放词中,这首《采桑子·重阳》就是其中的代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这首词是写战场情形的,毛主席以黄花代表红军战士,高度赞扬红军战士,说,“战地黄花分外香”,然后写到,“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里当然可以用“西风”,但是用“秋风”更能和后面的“春光”对仗,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以“秋风”代表革命,想象革命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将腐朽反动的国民党政府一扫而光。所以,毛主席说秋风强劲,不是春光,不是春风,却胜似春光,胜似春风。


2. 在婉约诗词中,“悲秋”形象,以“秋风”为主

在古诗词中,“悲秋”是一个长久的主题。“悲秋”的意象有很多,比如“落叶”,“寒蝉”、“秋霜”等,“秋风”也是一个常用的“悲秋”意象。比如,这首唐代诗人吴融的《旅中送迁客》: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诗人是在旅途中,结果又送一位被贬谪的朋友,悲伤的心情可想而知。开头就是,“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南方太艰苦,不是可以去的地方;你去那里,可以凭吊伟大诗人屈原吧。意即,你跟屈原一样苦,一样同命相怜。接着又说,“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你走的时候,日已经落了,前途一片茫然;萧瑟的秋风,吹动着你我的白发,我们还能再见面吗?


一句,“秋风白发人”,“秋风”吹动“白发”,第一是季节变了,到了秋天了,感觉一年即将过去,头顶白发的诗人,满面风霜,又过去的一年;第二是寒冷的“秋风”,吹动着诗人的白发,让人深刻感觉到诗人的无助和无奈,入木三分。这一切,如果用“西风”,效果就会差远了。


这里当然是“秋风”比“西风”更合适。无独有偶,明代诗人马文升在《寄外·落叶满庭阶》中也是同样的心情:


落叶满庭阶,秋风吹复起。


遥忆别离人,寂寞何堪此。


落叶满庭阶,秋风吹复起


这首诗的基调非常悲苦,先是“落叶满庭阶”,一幅深秋的萧条景象;然后是“秋风吹复起”,秋风又把落叶吹起。这里的“落叶”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完全身不由己,四处飘零。“遥忆别离人,寂寞何堪此”,诗人一个人孤独在外,遥遥回忆当年离别的人,心里的寂寞,没有任何其他时候能够相比的。


同样是怀念友人,唐代诗人贾岛的这首《忆江上吴处士》也写得很婉约,其中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自从您挂帆远航去了闽国,月亮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而我们却再也没有见面过。“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转眼又到了一年的秋天,秋风从渭水上刮过来,让人不寒而栗;而枯树落叶,已经落满了整个长安城,让人看到满目萧然。


一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让人感觉到失去朋友的诗人,是那么的凄凉,是那么的孤独。而在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笔下,“秋风”代表了封建卫道士,当然是冷酷的“秋风”更合适,“西风”就远远不如了: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残酷的“秋风”下,树叶经不起打击,已经变黄了,但菊花就是不屈服,它宁可在枝上抱香老去、枯萎,也不像黄叶一样,被“秋风”的吹动下被动飘舞。这是女诗人对封建礼教发出的最强反对音,如果我找不到心爱之人,我宁可孤独终老,也不愿屈从礼教,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嫁了。


3. 一种“漫画”风格的婉约,用“西风”更好

有一些婉约诗词,哀而不伤,用“秋风”则显得更加伤感,显然是不太合适。而且,使用了“西风”,就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漫画”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她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写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哀而不伤”的典型代表,女诗人对秋天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在整首词中到处可见。比如说,“薄雾”,比如说,“瑞脑消金兽”,比如说,“半夜凉初透”,还有“东篱把酒黄昏后”,都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哀伤。但女诗人却并不伤痛,也没有痛苦。


特别是最后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这里当然不能用“秋风”,“秋风”太残酷了,诗人说“人比黄花瘦”,是在向丈夫撒娇,你看我,我想你都想得人憔悴了,比那西风下的黄花还憔悴。如果是“秋风”,让人感觉黄花都枯萎了,没有了憔悴的感觉,而是一种绝望透顶的感觉,失去了撒娇的意味。


一句话,“西风”没有“秋风”那么冷酷,整首词的风格也是“哀而不伤”,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画面感非常强,读到这句词,读者眼前立马呈现了一种混合了“门帘”、“西风”、“美女”、“黄花”组成的唯美漫画。


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也是一样的风格: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哀而不伤”的感觉,特别明显。昨天夜里一夜西风吹来,凋零了所有的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却没有看到他。整句词里,没有一个哀伤、悲伤和相关的字眼,但透过“凋碧树”、“独上”、“望尽”这些词,让人感觉到诗人那迎面而来的哀伤,不言自明。


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包括了“西风”、“凋碧树”、“高楼”、“天涯路”组成的画面感极强的漫画。


如果是“秋风”,那冷酷无情的“秋风”,就和整首词的风格基调不一致了。


当然了,漫画风格最强的词,要数这首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词用几个词汇勾勒出来,极简之致,跟漫画风格高度一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个漫画的构成,包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和“天涯”,没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表达,特别适合用漫画来表达这首词的意境。


如果是“古道秋风瘦马”,虽然更能激发读者对“断肠人”的同情,但从整首词的漫画风格来看,“西风”感觉比“秋风”更好。


:


【本文标题和网址】秋风词表达什么感情的意思(秋风落叶表达什么感情)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3074.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