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杜甫的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杜甫的绝句二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杜甫的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杜甫的绝句二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86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3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阿来解“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的绝句其实“很绝”|阿来讲杜诗

阿来讲座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极为有名的一首绝句。对于成都而言,意义更是重大。4月8日下午,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迎来第十三讲,阿来以“绝句,仿得竹枝成别调”为主题,展开了一场纯文学的论述,重点讲述了杜甫的“绝句”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杜诗历来有极高评价。但有人却说,杜甫诗歌样样好,却唯独不擅长绝句。尤其在唐代,七绝最是流行,李白、王维、王昌龄、刘禹锡等皆以绝句著称,成为后世研究的对象,但杜甫却似乎不擅长此。阿来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反驳,并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绝句漫兴九首》等为例,为现场观众详细解读了杜甫绝句的精妙。


阿来提到,绝句体制短小,单篇作品或许不足以抒发杜甫心中的情感,所以杜甫总是刻意创作绝句组诗,进而成为杜甫绝句的一大特色。一方面,杜甫的绝句受到巴蜀民间歌谣的熏陶,另一方面,杜甫也以绝句为样本,不停地在进行创新和尝试。


阿来书屋和阿来书房将进行合作


764年春天,杜甫从东川再返草堂时,写下两首绝句,其一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和我们现在的时间大致相同,春暖花开。”阿来在现场朗读了这首诗,并感叹其中精妙,短短二十字,写得美而精。


而另一首对成都人民来说更为熟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杜甫这一首小诗,让今天“在成都遥望雪山”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与美感。提到这句诗,阿来“杜甫成都诗”的忠实听众,一定会想起第九讲,当时就在“西岭千秋雪”之一的四姑娘山下举行,阿来带领读者走出成都,沿着杜甫目之所及的雪山,去往他的家乡阿坝,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人文之旅。无独有偶,在那里,也有一座“阿来书屋”。


讲座的最后,四姑娘山“阿来书屋”与成都“阿来书房”达成合作,未来将发掘文化价值,加深文化产业合作,利用空间交互,资源融合,在文化资源开发、文化IP输出、文化运营模式等多方位、多形式尝试,拓展文化产业新项目新亮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杜甫《绝句》:诗人借美轮美奂的春光,来抒发内心里深深的忧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杜甫《绝句》


杜甫(712——770),诗圣,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杜甫一辈子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完成政治家的这种文治武功,但是天不从人愿,历史上的七错八错的事情,使得他只能做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但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的,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很郁闷的。


杜甫的诗又叫诗史,因为他赶上了唐朝这个大时代,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这么一个时期。


杜甫在古典诗歌创作上以及各种创作体式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地,其中就包括这首《绝句》,此诗创作于公元756年,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此时他的生活是比较安定的,故此创作了很多诗,其中就有这一首写草堂周围明媚春光的诗。


1、诗人借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描绘出了眼前如诗如画的美妙春景


首联,“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黄的鸟,它们很会叫,而且声音很悦耳,一般都是在春天出现,黄鹂属于候鸟,它来了,春天就来了。


两个黄鹂


“鸣翠柳”,在诗人写诗的时候,他未必是对着一颗柳树看里面有没有黄鸟,这是诗人的“印象”,在他的印象中,他综合了这种美好的东西,将它们抓在一起。


这句中以“”字最为传神,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鹂描写的更加活泼、生动。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很优美,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的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一个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画卷。


翠柳”,“翠”是新绿,形容柳树的那个绿色,绿的几乎是要滴下来了,“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出嫩芽儿。


从颜色上,嫩黄对翠绿,形成鲜明的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极具喜庆之意味。


颔联,“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在今天四川锦江就可以看到,白色的鸟。诗人不用“一片,一群”白鹭而是“一行”白鹭,可见诗人是特意排比过的。“一行白鹭”让人浮想联翩,它们是一个跟着一个往上飞,还是直接排成一排往高处飞呢?这让人可以做出不同的想象。


一行白鹭搭配两个黄鹂


诗人故意构成“一行白鹭”的这个线条,形成画面的整洁美感,“一行白鹭”搭“两个黄鹂”,画面没有丝毫的冲突之感。


“上青天”,不是上苍天,这就有了一个行为、一个行动,它们要飞上这朗朗的青天,与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有异曲同工之秒。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一行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青天”的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和“一”相对,诗人一横一纵之间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春光。这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这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了一幅绚丽夺目的美妙春景图;首句中还有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无比愉悦的感情。


2、诗人由眼前之景,看到远处之景,更是想到时空之深远,内心思绪之万千


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蜀中,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搭建了成都草堂。不久后蜀中叛乱,杜甫为了避乱又不得已离开,直到第二年叛乱平定,杜甫才重新返回草堂。安史之乱终于结束,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此时的杜甫,心情也就暂得一时之愉悦。


成都杜甫草堂


当生机盎然的春天来到的时候,草堂周围的一切,也都变得美不胜收。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如诗如画,如仙如影的美妙之景。


这是诗人写的一个眼前的光景。


我们知道,杜甫的心胸很大,他以诗言志,他要表现他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颈联,“窗含西岭千秋雪”。


在春天这个空气透明度极好的时候,从草堂往西看,绵延千里的岷山上边顶着的是千年不化的雪(千秋雪)。


于是这个景象又变了,由眼前的景色变成了远处高山上的千年的雪景,使得这个光景更加地清爽,意象更加生动。


窗含西岭千秋雪


而诗人用一“含”字,则表达了一种主动,将远处的雪景拉到了眼前,仿佛这个小窗子就把远处的千秋雪这幅画给镶嵌在了窗框中了,近在目前。诗人观赏到如此难得一见的美景,心情的欢畅不言而喻。


但高大的山峰,千年的积雪,这映现出了时间之久远,想要达到这种效果,那是需要千年之久的时间等待。这就使得诗人所表达的意境更为深远。


尾联,“门泊东吴万里船”。


向门外一瞥,可以看见那些停泊在江岸边来自“东吴”的船只。多年的战乱刚刚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客船,这让人惊喜,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但诗人用了一个“泊”字,则更有一番深意,诗人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秋雪”写时间之久,“万里船”写空间之广。诗人虽身在草堂,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的思绪飞越了万里之遥,内心里想到了很多的事情。眼前之美景,他再也无暇顾及了。


3、诗人表面上是在描绘如诗如画的美景,实际上是要表达内心的深深忧虑


在杜甫艰辛坎坷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生活,可谓是难得的安宁与平和。在诗人心中,草堂只是暂时的栖身之所,却从来不是终老之乡。他的回乡之念从未断过。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目光透过窗户,由低到高,从翠柳上的黄鹂看向碧空中的白鹭;又由西向东,从西岭上的积雪看向即将开往东吴的客船。


诗人眼前所见,心中所想,虚实相生。营造出一派开阔明丽的气象。


那么,诗人仅仅是在描摹景物吗?


显然不是。


后两句,诗人收回到了自我,在草堂中虽然看到了大自然赐予的眼前这个美景,但诗人的内心却不在此时的美景之中了。诗人在被这种美好的光景感动了以后,他想得更多的是千年之久的事情,万里之外的事情。诗人把一个主体性无形之中悄悄地推到了我们眼前。


杜甫《绝句》之情景展现


所以说,以诗言志,诗人当然要抒情,诗人用大音希声的方式去表达对天地之间春光明媚景物的情感。诗人写了个景,构成了一个图,紧跟着将这个小小的空间跟广大的时空联系起来,都展现了春天的这个美好光景。


但,诗人表面上看得是春天这个美好光景,实际上心里却是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因为在这美好的景象背后有一种很沉重的东西,它寄托着诗人对时光飞快地流逝,自己孤身一人在外,孤寂又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获一线希望之时的内心复杂的情绪,因为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一个小小的草堂对着的是千秋雪与万里船,“千秋雪”是不动的,“万里船”是可以走的,这又形成了一种对比。“万里”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千秋”并列,一个从时间上,一个从空间上,二者同时写出了那种达到目的之艰难。另外,诗人借东吴代指三国时期的明主孙权,从而暗示了诗人对当朝皇帝的深切希望。


而诗人将“泊”、“万里”、“东吴之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实现愿望之“难”字。


由此使得诗人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更加深入内心。


此时,诗人心中更多的也就是一种深深的忧虑了,如此一来,就使得此诗变得很厚重起来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


4、结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有点有线;“两个”对“一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有时间和空间(世间万物都存在于时空之中),它又是一个体积;千秋对万里。


从点,到线,再到体积,形成了一副画的架构,并且它是在逐渐逐渐地放大、深化、漫延。


这是杜甫在构思上的一个特点。


正如苏轼所说的,杜甫所写的诗是一幅幅无形的画图:


“少陵翰墨无形画”


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春景图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欢悦的氛围。这首绝句虽然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诗人将其内在的情感将它们贯穿起来,用如诗如画的美景来寄托内心深处那复杂的情绪。表面上展现的是一副生机盎然、美轮美奂的画面,实际上内心充满了对希望是否能实现的深深忧虑,因为隔着那”千秋“与”万里“,诗人心中那仅有的一线希望也逐渐开始淡化了,充满了对失望的感伤。



本文


参考资料:杜甫《绝句》


杜甫的《八阵图》为什么评价很高——简单的句子中蕴含着深情

杜甫是夜空中最耀眼的诗人星光之一,他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上悯国难,下痛民穷”,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诗成就最高的是律诗和古体诗,如五律的《春望》《望岳》、七律的《登高》、五言古体的“三吏”和“三别”等,他写的绝句就比较少了,有记载流传下来的五绝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其中写给诸葛亮的便有《八阵图》《武侯庙》两首。


杜甫对诸葛亮非常推崇,一共写了20多首诗,要知道即使是给他的好基友李白,杜甫也才写了15首而已。在杜甫给诸葛亮的诗中,《八阵图》是历来评价比较高的一首,仅次于《蜀相》和《阁夜》。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释义:


诸葛亮建立了盖世功勋,力压三国。他的声名从创制八阵图开始。


任凭江流的冲击,到如今那阵中的石块依然牢固不动。


最让人遗恨的是,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吞并吴国是刘备的失策?


在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曹丕)最强,吴国(孙权)次之,蜀国(刘备)最弱,所以为了自保,诸葛亮原计划是联吴抗魏,但因孙权暗中联合魏国杀了关羽,刘备刚打下汉中后头脑发热,便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起兵攻打孙权,想要一举拿下吴国,结果一败涂地,刘备也死于白帝城。


蜀军损失惨重,而刘禅又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由此埋下了蜀国灭亡的祸根,最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第五次北伐时,突患急病,逝于五丈原。


赞颂诸葛亮功绩

这首诗是杜甫到夔(kuí)州时感怀诸葛亮所作,夔州正是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守之地,诸葛亮在夔州江滩修建了八阵图,作为攻吴失败的补救措施,而夔州也被刘备改名为永安县,也许他是想以此表达永享平安之意,可惜天不遂人愿,仅过了一年,刘备于永安宫病逝。


此诗首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开门见山地对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表达了赞颂之意。刘备本无帝王之资,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才使蜀国能够三分天下。


“八阵图”则是诸葛亮用石堆根据“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进行推演兵法、操练士卒的军事作战阵法图,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突出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华,正是有了八阵图,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抽象的将才形象得以具象化和有了参照物,使他的名声更加显赫。


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恨

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精炼的描写出了“八阵图”历经六百年江水冲激依旧岿然不动的神奇。“八阵图”石堆建于江滩,一到夏天就会被洪水淹没冲刷,但它一直保持着当年的状态,体现了“八阵图”建造的精良,同时也隐喻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贞和一统天下的坚定信念,如磐石般不可动摇


但即使有如此良才的辅佐,却算不过刘备走出了吞吴的错棋,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遗恨非常。


杜甫在这里一方面为诸葛亮感到惋惜,其实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结构格式的完美

杜甫在诗写作上,炼字精到、格律工整,注重声律对仗,被誉为“格律大师”,他自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自己情性孤僻,醉心于写出好的诗句,如果达不到惊人的地步,就不罢休。他又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到了晚年,诗的格式韵律越发精细,这些都表明了杜甫对格律和音韵美的注重,体现了他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如这一首《八阵图》即充分展现出了这方面的特点。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首联二句以对仗开篇,精巧工整,后两句“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则体现了杜甫句法气象万千的特色,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在里面。正如他的另两句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自《江南逢李龟年》),只有深入地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才能明白诗中的真情感,也才能真正读懂杜甫。


(关于《江南逢李龟年》的解析,可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看起来很普通,为什么成他的七绝压卷之作?)


《八阵图》在格律上也是很优秀的。总是有人说格律是今人搞出来的东西,唐人写诗都不按格律,这话后半句说对了一半,因为格律诗是在唐初才开始形成,至中唐时完善,所以部分唐人写诗确实不依格律,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啊。但在格律诗完备以后,会写格律诗成了每一个诗人必备的技能,毕竟那时的科举考试中,格律诗是必考题(以五言为主,有四韵、六韵、八韵等)。


当然即使如此,也并不是说大家就只能写格律诗,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格律、古体两者兼备,最出名的就是李白,因为古体诗更符合他即兴成诗的需要,所以李白的古体诗非常多,成就斐然,但李白也有很多格律工整的近体诗。


(参见文章: 唐人作诗要遵守格律(平仄)吗?兼论近体诗的前世今生)


成都杜甫草堂


回到《八阵图》,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由首句第二字“盖”(仄声)和尾字“国”(仄声,注:以平水韵为准),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句式,它的平仄格式是(括号中表示可平可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八阵图》的平仄格式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除了“石”字的平仄与标准格式不符外,其它均是合律的。“石不转”形成了三仄尾,但相对于格律诗中完全不能出现的三平尾,三仄尾在唐诗中相当普遍,因此有观点认为这并不是出律,是可以归入格律诗(近体诗)的——如果有三平尾,则只能划入古体诗。


所以从结构上分析,这可以算是一首比较标准的格律诗,也体现了杜甫在格律方面的造诣。


正是因为《八阵图》语言朴实而情感充溢,将怀古与述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尾又给人余音不绝、情深意长之感,兼之格律完美,《八阵图》作为杜甫少有的五绝,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唐宋诗醇》——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杜甫的思乡之作情感细腻,这首经典的五言绝句,每一句都感人至深

杜甫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才华可以比肩李白,所以被后人称为“李杜”。杜甫的诗风与李白截然不同,杜甫更多的是关怀底层的民众,用爱去拥抱世界;李白的文风是潇洒飘逸,两个人各有特色。那我个人比较偏爱杜甫,每次读他的诗都能引起我的共鸣,这也是我偏爱他的理由,作为一位文人,杜甫如果像别人一样放下身段,去做一些投机倒把的事情,同样可以混得很不错,但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心系天下,一个人独自去承受所有的苦难,还把仅有的爱给予了更需要关怀的底层民众,这一点最令人感动。


杜甫的一生吃尽了苦头,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时常还要朋友接济,为了生活他四处流浪,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后,他离开故乡去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还在他的帮助下安了家,所以在成都时期是杜甫一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总算是安定了下来,但是对于杜甫来说,他其实同样伤感,经常还会思念故乡,因此他快乐的时光不多,大部分都是处于悲痛之中。


故乡对于每一位游子来说,那是心中的圣地,那里有最亲的亲人,还有最纯真的童年,杜甫也不例外,他尽管在成都安了家,可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所以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很多的思乡之作,其中这首《归雁》写得最感人,虽然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可是每一句都直击人心,道尽了思乡之苦,还有一生的委屈,这样的作品也是感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成都风景秀丽,被称为“天府之国”,杜甫在那里寻找到了一处安身之所原本应该快乐,也应该庆幸,可是杜甫快乐不起来,毕竟那里不是他的故乡,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过客,这种独特的情感变化,也让他感动很孤独,也非常的伤感,在这首诗中也是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因此整首诗意境凄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成为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起句就直抒胸臆把那种思乡之苦描写得感人至深,春天已经来了,然而对于我这个远行的人来说,却又是生出了更多的忧愁,从万里之外的故乡来到这里,到底什么时候我才能够回到故乡呢?最后两句写得很巧妙,杜甫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大雁还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到北方,可是对于我来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看到那一群大雁,我早已是肝肠寸断。


杜甫的思乡之作情感饱满,写得也是很深情,离开了故乡之后,对于杜甫来说故乡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才让他能够支撑下去。可是面对现实,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回去,各地又爆发了战乱,再加上还其它的因素,他只能在成都独自漂泊,去过那种看似快乐,其实内心很悲苦的生活。


这首《归雁》从开篇到结尾,每一句都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毕竟对于诗人来说,他内心孤苦,成都的风景再美,那也不是他的故乡,在这里他不是主人,只有回到了故乡灵魂才有寄托,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杜甫心灰意冷,所以这首诗他正是用最大的情感力量来描写,才写得如此感人,可见杜甫当时内心是很悲痛,也非常的无奈,故乡远在万里之外,想要回去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杜甫《绝句》赏析

读诗有点费劲,但也没那么难。尤其是古诗。举个例子,拿杜甫的《绝句》来说,前面两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除了真实的景色之外,还能看到,想到什么呢?两个黄鹂是什么关系,兄妹(弟),情侣,(父,母)子都有可能,他们在干什么呢,鸣翠柳。这就很好理解了,两个黄鹂在家附近嬉戏,是不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平凡的生活的气息出来了呢。一行白鹭在干什么呢,上青天,是不是又有一种拼搏,奋斗,冲破一切的气势呢。


接下来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按以上方法也不难理解。除了实景,这景中还包含了什么呢。上阙重点是雪,千秋雪。雪冰冷,有伤害性。可以代表些什么呢,比如困难,.世人的讥讽凡此种种,尽可想象。下阙重点是船,万里船。船代表度过,远离,一帆风顺,前程万里。都有可能。




再把四句诗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再来理解一下。前两句可看作当前心情,


这首诗应该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之作,但也可能是我想多了,它就是一首纯写景的诗,画面也很美,不是吗。


总之,古人用字十分讲究,基本没有无意义的字会出现在诗中(语气词除外)。只要充分理解字的意思,加上合理的想象。理解古诗还是可以的。尽管每个人可能理解得不同。没关系,人和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若都想的一样才见了鬼了。


读诗有点费劲,但也没那么难。尤其是古诗。举个例子,拿杜甫的《绝句》来说,前面两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除了真实的景色之外,还能看到,想到什么呢?两个黄鹂是什么关系,兄妹(弟),情侣,(父,母)子都有可能,他们在干什么呢,鸣翠柳。这就很好理解了,两个黄鹂在家附近嬉戏,是不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平凡的生活的气息出来了呢。一行白鹭在干什么呢,上青天,是不是又有一种拼搏,奋斗,冲破一切的气势呢。


接下来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按以上方法也不难理解。除了实景,这景中还包含了什么呢。上阙重点是雪,千秋雪。雪冰冷,有伤害性。可以代表些什么呢,比如困难,.世人的讥讽凡此种种,尽可想象。下阙重点是船,万里船。船代表度过,远离,一帆风顺,前程万里。都有可能。




再把四句诗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再来理解一下。前两句可看作当前心情,


这首诗应该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之作,但也可能是我想多了,它就是一首纯写景的诗,画面也很美,不是吗。


总之,古人用字十分讲究,基本没有无意义的字会出现在诗中(语气词除外)。只要充分理解字的意思,加上合理的想象。理解古诗还是可以的。尽管每个人可能理解得不同。没关系,人和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若都想的一样才见了鬼了。


:


【本文标题和网址】杜甫的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杜甫的绝句二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3126.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6月01日 星期四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