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清平调其一的情感(清平调其一情感)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清平调其一的情感(清平调其一情感),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12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3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古诗词赏析之《清平调三首》(其一)

李白在长安做翰林时,有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李龟年献歌,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用焉旧乐辞为"?于是宣李白填新乐词。李白奉旨挥笔而就,遂成《清平调三首》。




传说在作这三首诗的头天晚上,李白喝醉了酒还未醒,高力士来宣旨,就和高力士一起来到沉香亭。李白平时就看不惯高力士的为人,故借着酒劲,想羞辱他。于是令高力士脱鞋磨墨。高力士在皇上面前只得依了李白,但是,从此怀恨在心。他见贵妃甚爱此诗,常常呤咏,便进谗言,说是第二首诗中以飞燕之瘦讥笑玉环之丰腴。贵妃听了不高兴了,没过多久,李白便被赐金放还,流落江湖。


其实,诗中




让我们先来欣赏《其一》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目赏析:


"清平调",汉东府有三调,即清调,平调,瑟调,这三调都是古调的遗声,到唐朝时已是有调无辞了,这三首七绝大约是将清调和平调合并而成,李白依照七绝格律所新填以应旨。


词语赏析:


"露华",雨露的光华。


"群玉山",传说中的仙山,是仙界西王母的住所,山多玉石,故而取名为"群玉山”。


"瑶台”,在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有十二瑶台,高出日月之上,都是用的五彩玉石作为台基,只有神仙居住。


试译如下:


天上的彩云,


想念着美丽的衣裳,


美丽的鲜花,


也思念着艳丽的花容。


春风轻拂着栏杆下的牡丹,


牡丹也露出华贵的娇容。


眼前这美人哟,


若果不是在群玉山头看见,


也只能在月亮照耀下的


瑶台上才能与之相逢。


这第一首诗,重点在于


(其二、其三待续)




《清平调·其一》每日一篇诗词鉴赏,愿我们“以诗词为心”

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本节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清平调》赏析

    清平调三首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④。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⑤。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⑥。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⑦。


注释


[注释]


①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际上这组清平调是李白用七绝格律自创的。


②槛:栏杆。华:花。


③群玉山: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瑶台:传说在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红艳:指牡丹。云雨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事,典出宋玉《高唐赋》。


⑤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


⑥倾国:喻美色惊人。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⑦解释:消散。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赏析一】


有关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据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曾经在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一日,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太真,即杨贵妃则乘了一乘小轿,一同前来赏花,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即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看到皇帝与杨玉环兴趣盎然地在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便令梨园弟子奏起丝竹,李龟年展喉而歌,杨贵妃拿着玻璃七宝杯,倒上西凉州进贡的葡萄美酒,边饮酒边赏歌,不觉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见愈发兴起,忍不住也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每到一首曲终之际,都要延长乐曲,重复演奏,尽兴方止。杨贵妃饮罢美酒,听完妙曲,遂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谢意。这段出自《杨太真外传》的传奇故事,也许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成份。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李白对于他这次突然被召入宫,所要写的特定题材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准确把握,即紧紧抓住了唐玄宗当时的特殊的心理,从“赏名花,对爱妃”这一特定的角度切入,从而一下子就使得全诗不论在立意谋篇上,还是在修辞手法上,都显得游刃有余,又得心应手。不过,要在创作时事先想得如此周全完备,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这要得益于李白与生俱来的那种“视同俦为草芥,戏万乘(sheng 音剩)若僚友的”气质。清人赵翼说得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原诗》)。李白本来是带了一腔的抱负奉召来到西京长安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本来以为这次到了首都就可以实现他“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政治理想,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唐玄宗只不过把他当做了太平盛世的一种点缀而已,所以对于这种强加的御用文人的角色,李白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与失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一诗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李白醉卧长安的放浪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以他极为特殊的“待召翰林”的身份,再加上他天生的傲骨,所以哪怕是在皇帝与贵妃面前,也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不卑不亢的,唯其能够如此,才不会在这种事先毫无准备,突如其来,又只能写好不能写坏的即时创作前忙了手脚,乱了方寸。因为此时皇帝的兴致正高,贵妃娘娘也在一旁翘首等待,换了别人,恐怕也只有写出一般的应景文字而交差而已。所以说从容构思,立意独到,坐等可待,文思敏捷,正是《清平调》诗最主要的,也是常人望尘莫及的难能可贵之处。


这组诗一共写了三首,其中第一首最为出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而这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又是一开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构思都是从这一句实际逐渐展开的。句中两个“想”字,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非常巧妙地联系起来,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chang 音常),而眼前娇艳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盛开的牡丹和美艳的妃子,正所谓是“国色天香”,就这样被李白轻而易举地用短短的七个字,一行诗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真是遐想联翩,妙不可言。既然第一句是一笔两到,以花喻人,那么接下来的诗句自然也就笔笔是花,又句句写人了,“春风拂槛露华浓”,可是哪个又能分得清,在明媚的春风中,亭槛下,那风华正茂、光采照人、洋溢着无穷生命魅力与展示造物绝妙手笔,又使唐玄宗心驰神往的到底是迎风怒放的牡丹?还是仪态万方的美人?抑或是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媲美?这可真是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一时一处呀。难怪唐玄宗会说“赏名花,对爱妃,哪里还能老听陈词旧曲呢!”而我们也就不难想象,这种含而不露、将花拟人的手法在那种特定的场合所能收到的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了。试想这种诗如果不是像李白这样写,而分别直接描绘牡丹的娇艳和杨玉环的美貌,哪怕再写得长篇累牍,惟妙惟肖,和这首诗比起来恐怕都会落得画蛇添足、吃力不讨好的下场的。接下来的两句,


第一首诗写得如此得体,圆满,以下的二首就很容易落笔了。


第二首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首句不但描绘出牡丹的艳丽色彩,而且用“露凝香”三个字进一步刻划出它的神韵,仔细体会,似乎比上一首的“露华浓”更显得含蓄内在。我们知道,再好的花,也都有一个由含苞到怒放到衰败的过程,而“露凝香”则正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阶段,所以也就越发叫人疼爱与珍惜。如此花中极品,人中尤物,比起传说中那每每叫人浮想联翩却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巫山云雨”要强过百倍了。这是用的楚襄王的故事,据宋玉《高唐赋》所描写,楚襄王与宋玉同游于云梦之台,远望高唐之观,只见上面云气蒸腾,须臾万变。楚襄王就问宋玉,“此何气也。”宋玉答到:“所谓朝云也。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妇人临去时,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襄王听了不觉心思神往,但到头来,所谓的巫山云雨,不过毕竟是虚无飘渺、枉断愁肠而已。的确,楚王梦中的神女,哪里及得上唐玄宗眼前的国色天香,看得见摸得着,比比古人,看看眼前,于愿已足,夫复何求!紧接着,李白又用了一个与巫山云雨同样使人艳羡不已的掌故,汉成帝宫中的赵飞燕,可称得上是绝代佳人了吧,据说她身轻如燕,能够站在由人托着的盘子中跳舞。不过,她的美貌还得依靠浓妆淡抹,方敢面君,哪里比得了杨玉环不施粉黛,便花容月貌的“天生丽质”呢!这第二首诗着重从传说与历史两方面,抑古尊今,令人信服地说明杨玉环真乃是天下绝色,而唐玄宗当然也就是天下最有福的天子喽。


第三首诗是这组诗的最后一首,自然要下一番布局安排乃至点题的功夫,于是从仙境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在这里不再借用比喻、传说、神话等手法,而是直接放笔直书,牡丹乃国色天香花,玉环是倾城倾国貌,诗歌直到这里才下笔点题,引出杨玉环,但仍用“两相欢”将其与盛开的牡丹相提并论,因为没有牡丹的盛开,也就没有今日的欢聚。而“带笑看”三字又将唐玄宗融入其中,使得名花美女与君王三者合一,浑然无间,缺一不可。谁都明白,如果没有君王的关爱与恩泽,花草也罢,花容也罢,哪来如此的风光和体面?“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春风一词历来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词,所以这里又是一个双关语。沉香亭在兴庆宫的龙池东面。这一句是说君王哪怕心中再有多大的烦恼,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中,也会被化解得无影无踪了。人倚阑干,花在阑外,春风拂来,丝竹入耳,何其风流蕴藉,令人艳羡呀。


古人对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好评如潮,称其为“语语浓艳,字字葩流”(周《唐诗选脉会通》),清人沈德潜也说:(《清平调》)“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唐诗别裁》)都不是溢美之词,三首诗,时而写花,时而写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语似浅而寓意深,无怪乎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 (田南池)



【赏析二】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清平调》,是艳俗还是佳作?开篇即千古名句

天宝元年,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等人的力荐下,顺利来到唐玄宗的身边,玄宗见李白诗才,大为喜爱,经常让他跟随参加重要宴会,写诗作赋,以记盛世。


刚开始的时候,李白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大有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凌云壮志,但他渐渐发现,自己只是玄宗宠幸的一个“御用文人”罢了,而李白那桀骜不驯的性格,又让很多大臣不喜欢,因此受到很多谗言。于是,在供奉翰林两三年后,李白终于离开了长安这个是非之地。


李白在供奉翰林时,写了很多首应制诗歌,多少有点阿谀奉承、纸醉金迷的味道,所以很多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天宝二年的一个春天,李白写下了一组描写杨贵妃(或牡丹花)的《清平调》,却成为了传唱千古的佳作。尤其是现代很多唐代题材的电影电视,纷纷提到这首诗,遂让这首诗的第一句成了家喻户晓的句子,这可不就是“云想衣裳花想容”呗。


李白的这组《清平调》最出名、传唱度最广的,还是第一首,但后两首也写得不错,这一组三首诗,也被选入到了《唐诗三百首》中的七言乐府里,今天一起来看一下。三首诗,每首一个角度,但总的来说,都突出了花面如人、人面如花的感觉,将杨贵妃的美丽与牡丹花的美丽交织在一起,令人分不清到底是在写花还是写人,遣词造句多用鲜艳的色彩,正如一个浓妆艳抹、服饰华美的绝世丽人,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诗人在第一首的开头就毫不吝啬地夸赞道“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是一个一语双关的句子,诗人似乎在说,看到天边的云彩,就让人想起(杨贵妃)华丽的衣服,看到美丽的牡丹花,就让人想起(杨贵妃)美丽的容颜。云朵轻盈绚烂、花朵娇艳欲滴,这两者一为天上的美景,一为地下的艳色,但抬头看天、低头观花时,都能想到杨贵妃,由此可见,杨贵妃的盛世容颜,天上地下少有!没有一个女子不爱别人夸赞自己的美貌,更何况是李白这样的大诗人!


接着“春风拂槛露华浓”,也是双关之句,牡丹花被春风一吹,显得更加娇艳了,而牡丹花上的露珠,更将花衬托地百倍娇艳。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继续叙述贵妃之美,本来首句便已是写出倾国倾城之貌了,但现在在皇帝的恩宠下,杨贵妃更是春风得意,更加美颜无可方物了。


三四句,让诗歌插上了无边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中的仙山、瑶台等,也引出来了,“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的这场夸赞,可以说到了极致,他说,像贵妃这样的美人,即便不是在群玉山见到,那一定是在瑶台才能见到,言外之意,是仙女下凡无疑。你看李白夸赞美人如仙女,不正面直说,而是以肯定的语气,猜测她在下凡于哪个仙境,这样的赞美,又有谁能抵挡得住呢!


第二首,诗人又换了一个角度,看起来是正经写花了,“一枝红艳露凝香”,有颜色、有香气,从视觉和嗅觉上,让人感受到美好,“云雨巫山枉断肠”,采用了楚襄王遇神女的典故,甚至有一丝嘲笑楚襄王的意思了,梦中的神女,哪里及得上眼前这花容月貌的仙子,这既捧了杨贵妃,又捧了唐玄宗,玄宗比当年的楚襄王还要快活百倍!


后面两句,采用了汉成帝时赵飞燕的典故,“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赵飞燕是闻名天下的美人,但是她还要靠着美丽的衣裳才能和眼前的杨贵妃一比,那么杨贵妃的美丽,自然更不用说了。环肥燕瘦,就是和此句有关。但是,后来小人谗言李白,这两句也成了“证据”,因为我们知道赵飞燕体态轻盈,杨贵妃偏胖,说有讥讽杨贵妃之意,且赵飞燕下场悲惨,说李白有诅咒贵妃之意。这样强加曲解,不愧小人称号了!


第三首,又将落脚点回到现实赏花上,“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牡丹花色、倾城美人,这是极其美丽的事物,但现在她们却一起陪着“君王”带笑看,可见唐玄宗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可以说,这两句一出,不仅杨贵妃要笑,唐玄宗更是会打心底里开心的。


接着两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春风有恨,但杨贵妃的笑容却能将其消解,这是一种怎样的魔力,她根本不需要多做什么,只要倚靠在栏杆上,面带笑意,就足够了!落脚点,还是回到杨贵妃的美丽上,但越是夸赞贵妃的美丽,就越突出唐玄宗的幸福,难怪当时玄宗看完后,大为赞赏了!


李白这三首诗,语言浓艳,堪称字字风流,将牡丹花与杨贵妃的美丽融合在一起,花面、人面交相辉映,但总体而来,主要还是突出了杨贵妃的美丽,让人读完心向往之,杨贵妃的美丽虽然无法目睹,但一个仙女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了,这样的艺术造诣,有几人能及得上?一些古董学究抱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态度,认为李白这组诗乃是艳俗之作,实在有些可笑!写美人能如此潇洒浑然,非李白这样的诗仙不可!


《清平调词》李白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1]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2]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1]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2]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


【本文标题和网址】清平调其一的情感(清平调其一情感)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759.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三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